六學一體,小組評價

(四)質疑評學

這是課堂教學的第四環節。這一環節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根據自學、研學所把握的教材主要內容和主要思想及其他知識,向其他同學質疑,並隨意指名其他組的同學作答或自由搶答,然後由大家對其作答作出評價。其基本形式是“我問你答大家評"。

這一環節具體組織可採用有序性和無序性。有序性指教師按小組順序讓學生代表質疑並隨意指示其他小組同學作答;無序性則是搶答性的質疑、作答、評議。

這一環節實質上是自學、研學的擴大深化,“問”“答”“評”式的研討教學具有以下教學優勢:

1、便能促進全體學生積極思維,每一個學生都要時時緊繃思維的弦,即要考慮提什麼問題,又要考慮別人會用什麼問題來“考”自己。

2、更能夠促使學生主動鑽研教材,全面理解教材,對前面學習有一定的導向作用。因為提問、答問、評議的人選都是隨意不定的,這一環節的高質必需自學、研學的高質才能實現。

3、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活動感,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

4、有利於培養、提高學生的分析、歸納、質疑的習慣和能力。

5、有利於訓練、提高學生的欣賞、評價能力及創造性思維能力。

“促使學生提問”是美國著名創造教育家托蘭斯倡導的一項教學法規,二十世紀西方教育哲學思想主流進步主義學派認為:“好的教育是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我國宋代心裡學家,教育家朱熹說過:“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教無疑,到這裡方是長進"。教學實際上就是一個從“無疑”到“有疑”再到“無疑”的過程。如何“教有疑”和“教無疑”則是關鍵。是老師設疑讓學生思考式的“送疑"、“注疑”,還是讓學生主動思維式的“生疑”?是教師提供答案式的“消疑”、“取疑”,或是讓學生通過分析矛盾,解決矛盾式的“化疑”呢?“送疑”、“注疑”者,不“送”不“注”,則永“無疑”;“取疑”、“消疑”者,若不“消”不“取”,則“疑”長在。“注疑”者,須憂“注”之苦,“取疑”者,則怨“取”之難。相反,“生疑”、“化疑”者,自生自滅,順人理,合自然,無“憂”之苦,免“難”之怨。何樂不為?筆者正是因怕“苦”畏“難”,才出此招一“我問,你答,大家評”。

不過,教師要在“教”上下苦功。“教有疑”若離開了教或教不善,則會“亂疑”;“教無疑”,若離開了教或教不善,則可能會誤疑,所以,教師要根據各方實際為學生質疑指路。必要時,教師要輔以優質問題引導學生,以提高其質疑質量和水平。

學生評價能力的培養訓練也很重要。新課標明確指出:“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