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卷八十一 列傳第六十九



靈暉子萬壽,字仙期,一字遐年。聰識機警,博涉經史,善屬文,美譚笑。在齊,仕為陽休之開府行參軍。及隋文帝受禪,滕穆王引為文學。坐衣冠不整,配防江南。行軍總管宇文述,召典軍書。萬壽本自書生,從容文雅,一旦從軍,鬱郁不得志。為五言詩贈京邑知友。詩至京,盛為當時吟誦,天下好事者,多書壁上而玩之。後歸鄉里,十餘年不得調。仁壽初,拜豫章王長史,非其好也。王轉封於齊,即為齊王文學。當時,諸王官屬,多被夷滅,由是彌不自安,因謝病免。久之,授大理司直,卒於官。有集十卷,行於世。

徐遵明,字子判,華陰人也。幼孤,好學,年十七,隨鄉人毛靈和等詣山東求學。至上黨,乃師屯留王聰,受《毛詩》、《尚書》、《禮記》。一年,便辭聰游燕、趙,師事張吾貴。吾貴門徒甚盛。遵明伏膺數月,乃私謂友人曰:"張生名高而義無檢格,凡所講說,不愜吾心。請更從師。"遂與平原田猛略就範陽孫買德。受業一年,復欲去之。猛略謂遵明曰:"君年少從師,每不終業,如此用意,終恐無成。"遵明乃指其心曰:"吾今知真師所在矣,正在於此。"乃詣平原唐遷,居於蠶舍,讀《孝經》、《論語》、《毛詩》、《尚書》、《三禮》。不出門院,凡經六年,時彈箏吹笛,以自娛慰。又知陽平館陶趙世業家有《服氏春秋》,是晉世永嘉舊寫。遵明乃往讀之,復經數載。因手撰《春秋義章》,為三十卷。

是後教授門徒,每臨講坐,先持執疏,然後敷講。學徒至今,浸以成俗。遵明講學於外,二十餘年,海內莫不宗仰。頗好聚斂,與劉獻之、張吾貴皆河北聚徒教授,懸納絲粟,留衣物以待之,名曰影質,有損儒者之風。遵明見鄭玄《論語序》雲"書以八寸策",誤作"八十宗",因曲為之說。其僻也皆如此。獻之、吾貴又甚焉。遵明不好京輦,以兗州有舊,因徙屬焉。元顥入洛,任城太守李湛將舉義兵,遵明同其事。夜至人間,為亂兵所害。永熙二年,遵明弟子通直散騎侍郎李業興表求加策命,卒無贈謚。

董徵,字文發,頓丘衛國人也。身長七尺二寸,好古學,尚雅素。年十七,師清河監伯陽受《論語》、《毛詩》、《春秋》、《周易》,河內高望崇受《周官》,後於博陵劉獻之遍受諸經。數年之中,大義精練,講授生徒。太和末,為四門國小博士。後宣武詔徵入琁華宮,令孫惠蔚問以《六經》。仍詔徵教授京兆、清河、廣平、汝南四王。後累遷安州刺史。徵因述職,路次過家,置酒高會,大享邑老。乃言曰:"腰龜返國,昔人稱榮,仗節還家,雲胡不樂。"因誡二三子弟曰:"此之富貴,匪自天降,乃勤學所致耳。"時人榮之。入為司農少卿、光祿大夫,後以老解職。永熙二年,卒。孝武帝以徵昔授學業,故優贈儀同三司、尚書左僕射、相州刺史,謚曰文烈。子仲曜。

李業興,上黨長子人也。祖虬、父玄紀,並以儒學舉孝廉。玄紀卒於金鄉令。業興少耿介志學,晚乃師事徐遵明於趙、魏之間。時有漁陽鮮于靈馥亦聚徒教授,而遵明聲譽未高,著錄尚寡。業興乃詣靈馥黌舍,類受業者。靈馥乃謂曰:"李生久逐羌博士,何所得也?"業興默爾不言。及靈馥說《左傳》,業興問其大義數條,靈馥不能對。於是振衣而起曰:"羌弟子正如此耳!"遂便徑還。自此,靈馥生徒傾學而就遵明。學徒大盛,業興之為也。

後乃博涉百家,圖緯、風角、天文、占候,無不討練。尤長算曆。雖在貧賤,常自矜負,若禮待不足,縱於權貴,不為之屈。後為王遵業門客。舉孝廉,為校書郎。以世行趙匪歷,節氣後辰下算。延昌中,業興乃為《戊子元歷》上之。於時屯騎校尉張洪、蕩寇將軍張龍詳等九家,各獻新曆。宣武詔令共為一歷。洪等後遂共推業興為主,成《戊子歷》,正光三年,奏行之。業興以殷歷甲寅,黃帝辛卯,徒有積元,術數亡缺。又修之,各為一卷,傳於世。建義初,敕典儀注。未幾,除著作郎。永安三年,以前造歷之勛,賜爵長子伯。後以孝武帝登極之初,豫行禮事,封屯留縣子,除通直散騎常侍。永熙三年二月,孝武帝釋奠,業興與魏季景、溫子升、竇瑗為摘句。後入為侍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