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卷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三



敬叔弟子恭,燕郡太守。孝昌中,因儼勢,除衛尉少卿,遷衛將軍、左光祿大夫。卒後,贈尚書右僕射,謚曰貞。

叔夜子伯夏,位東萊太守。卒,贈青州刺史。伯夏弟謹,字仲恭,琅邪太守。

連山性嚴暴,撾撻僮僕,酷過人理。父子一時為奴所害,斷首投馬槽下,乘馬北逃。其第二子思明,驍勇善騎射,被發率村義馳追之。及河,奴乘馬投水。思明止將從,自射之,一發而中,落馬墮流,禽至家,臠殺之。

思明,弟思和,並以武力自效。思明位直閣將軍,坐弟思和同元禧逆,徙邊。會赦,免。卒後,贈濟州刺史。

子先護,少有武乾。莊帝居藩也,先護得自結托。及爾朱榮稱兵向洛,靈太后令先護與鄭季明等守河梁。先護聞莊帝即位於河北,遂開門納榮。以功封平昌縣侯,廣州刺史。元顥入洛,莊帝北巡,先護據州起義兵,不受命。莊帝還京,進爵郡公。歷東雍、豫二州刺史,兼尚書右僕射。及爾朱榮死,徐州刺史爾朱仲遠擁兵向洛。詔先護與都督賀拔勝、行台楊昱同討之。聞京師不守,先護部眾逃散,因奔梁。尋歸,為仲遠所害。孝武初,贈使持節、都督、四州刺史。子偉。

偉字子直,少倜儻有大志,每以功名自許,善騎射,膽力過人。爾朱氏滅後,自梁歸魏。及武帝西遷,偉亦歸鄉里,不求仕進。大統三年,河內公獨孤信既復洛陽,偉乃與宗人榮業,糾合州里舉兵於陳留,信宿間,眾有萬人。遂拔梁州,禽東魏刺史鹿永及鎮城守將令狐德,並獲陳留郡守趙季和。乃率眾西附。因是,梁、陳間相次降款。偉弛入關西,周文帝與語,嘆美之,拜北徐州刺史,封武陽縣伯。從戰河橋及解玉壁圍,偉常先鋒陷陣。侯景歸款,周文命偉率所部應接。及景叛,偉亦全軍而還。除滎陽郡守,進爵襄城郡公,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魏恭帝二年,進位大將軍、江陵防主、都督十五州諸軍事。

偉性粗獷,不遵法度,睚眥之間,便行殺戮。朝廷以其有立義之效,每優容之。及在江陵,乃專戮副防主杞賓王,坐除名。保定元年,詔復官爵。天和六年,為華州刺史。偉前後蒞職,皆以威猛為政,吏人莫敢犯禁,盜賊亦為之休止。雖非仁政,然頗以此見稱。卒於州,贈本官,加少傅、都督、司州刺史,謚曰肅。

偉性吃,少時嘗逐鹿於野。失之,遇牧豎,問焉。牧豎答之,其言亦吃。偉怒,謂其效己,遂射殺之。其忍暴如此。子大士嗣。

述祖族子雛,有識尚,操行清整,仕至膠州刺史。初,齊文宣為皇太子納其女為良娣,雛時為尚書郎,趙郡李祖升兄弟微相敬憚。楊愔奏授雛趙郡太守,祖升兄弟具服至雛門,投刺拜謁。文宣聞之喜,笑曰:"足得殺李家兒矣。"

論曰:王慧龍拔難自歸,間關夷險,撫人督眾,見憚嚴敵。世珍實有令子,克播家聲。松年之送終戀舊,有古人風矣。劭爰自幼童,訖於白首;好學不倦,究極群書,晉紳洽聞之士,無不推其博物。雅好著述,久在史官,既撰《齊書》,兼修隋典。好詭怪之說,尚委曲之談;文詞鄙穢,體統煩雜,直愧南、董,才無遷、固,徒煩翰墨,不足觀採。經營符瑞,雜以妖訛。為河朔清流而乾沒榮利,得不以道而頹其家聲。惜矣!

鄭羲機識明悟,為時所許。懿兄弟風尚,俱有可觀,故能並當榮遇,共濟其美。述祖德業,足嗣家聲。嚴祖、仲禮,大虧門素。幼儒令問促年。伯猷以賄敗德。道邕撫寧離散,仁惠克舉。譯實受顧托,適足為敗。及帝行明德,義非簡在;鹽梅之寄,固不攸歸。言追昔款,內懷觖望,恥居吳、耿之末,羞與絳、灌為伍。事君盡禮,既闕於夙心;不愛其親,遽彰於物議。格之名教,君子所深尤也。儼名編《恩倖》,取辱前載。偉翻然豹變,蓋知機之士乎。

《北史》 唐·李延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