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卷一百 序傳第八十八



昂,魏末為廣平郡太守,齊天保中,卒於光祿卿。

昂子道隆,有才識,明剖斷。仕齊,位並省尚書左丞。隋開皇中,為尚書比部侍郎。

休纂弟延孝,位尚書屯田郎中。於河陰遇害,贈侍中、車騎大將軍、司空公、定州刺史,進封臨潁縣公。

韶從弟仲遵,有器業,彭城王勰為定州,請為定州開府參軍,累遷營州刺史。時四方州鎮,逆叛相續,營州城內,鹹有異心。仲遵腳踏車赴州,及至,與大使盧同以恩信懷誘,率皆安帖。後明帝又詔盧同為行台,北出慰勞,同疑人情難信,聚兵將往。城人劉安定、就德興等先有異志,謂欲圖己,逐仲遵害之。

韶從祖抗,自涼州渡江左,仕宋,歷晉壽、安陸、東萊三郡太守。

抗子思穆,字叔仁。有度量,善談論,工草隸,為當時所談。太和十七年,攜家累自漢中歸魏,位都水使者。及車駕南伐,以本官兼直閣將軍,從平南陽,以功賜爵樂平子。宣武踐祚,進爵為伯。累遷京兆內史,在郡八年,頗有政績。卒於營州刺史,贈安東將軍、華州刺史。有子十四人。嫡子斌襲,位散騎侍郎,早卒。

斌兄獎,字道休,為莊帝所親,超贈思穆衛將軍、中書監、左光祿大夫,謚曰宣武。獎以戚里恩澤,賜爵廣平侯。歷中書侍郎、兼散騎常侍、聘梁使主、黃門郎、司徒左長史,行瀛州事。齊天保初,兼侍中、冀瀛滄三州大使,觀察風俗,還,拜魏尹。卒,贈濟州刺史、中書令。子瑰,位中書舍人黃門郎。

韶族弟琰之,字景珍,小字墨蠡。少知名,號曰神童,從父沖雅所嘆異。每曰:"興吾宗者,其此兒乎!"恆資給所須,愛同己子。弱冠舉秀才,不行。曾遊河內北山,便欲有隱遁意。會彭城王勰闢為行軍參軍,苦相敦引,沖又遣信喻之,久乃應召。尋為中尉李彪啟兼著作佐郎,修撰國史。稍遷國子博士,領尚書儀曹郎中,轉中書侍郎、司農少卿、黃門郎,修國史。遷國子祭酒,轉秘書監,兼七兵尚書,遷太常師。

孝莊初,太尉元天穆北討葛榮,以琰之兼御史中尉,為北道軍司。還,除征東將軍,仍兼太常,出為衛將軍、荊州刺史,兼尚書左僕射、三荊二郢大行台,尋加散騎常侍。琰之雖以儒素自業,而每語人,言吾家世將種,猶有關西風氣。及至州之後,大好射獵,以示威武。爾朱兆入洛,南陽太守趙脩延以琰之莊帝外戚,誣琰之規奔梁國,襲州城,遂被囚執。脩延仍自行州事。城內人斬脩延,還推琰之厘州任。孝武初,征兼侍中、車騎大將軍、左光祿大夫、儀同三司。永熙二年薨,朝廷悼惜之,贈侍中、驃騎大將軍、司徒公、雍州刺史,謚曰文簡。

琰之少機警,善談論,經史百家,無不悉覽,朝廷疑事,多所訪質。每云:"崔博而不精,劉精而不博,我既精且博,學兼二子。"謂崔光、劉芳也。論者許其博,未許其精,當時議鹹共宗之。又自誇文章,從姨兄常景笑而不許。每休閒之際,恆閉門讀書,不交人事。常謂人曰:"吾所以好讀書者,不求身後之名。但異見異聞,心之願也,是以孜孜搜討,欲罷不能。豈為聲名,疾勞世人也?此乃天性,非為力強。"前後再居史事,無所編緝。安豐王延明博聞多識,每有疑滯,常就琰之辨析,自以為不及也。

二子綱、慧,並從孝武帝入關中。綱位宜州刺史,儀同三司。

子充節,少慷慨,有英略。隋開皇中,頻以行軍總管擊突厥有功,位上柱國、武陽郡公、朔州總管。甚有威名,為虜所憚,後有人譖有謀反,征還京師。上怒之,充節素剛,憂憤卒。子大亮。

曉字仁略,太尉虔之子也。少而簡素,博涉經史,早有時譽,釋褐員外散騎侍郎,爾朱榮之立孝莊,曉兄弟四人,與百僚俱將迎焉。其夜,曉衣冠為鼠噬,不成行而免。其上三兄皆遇害。曉乃攜諸猶子,微服潛行,避難東郡。行至成皋,為滎陽令天水閻信所疑,辟易左右,謂曉曰:"觀君儀貌,豈是常倫?古人相知,未必在早,必有急難,須悉心以告。天下豈獨北海孫賓碩乎?"曉以能有長者之言,乃具告情實。信乃厚相資給以免。永安初,授輕車將軍、尚書左右主客郎,仍轉征虜將軍、中散大夫,又除前將軍、太中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