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觀漢記》穆宗孝和皇帝

〔三一〕“九年春正月,永昌徼外蠻夷及擅國重譯奉貢”,此二句原無,范曄後漢書和帝紀云:永元“九年春正月,永昌徼外蠻夷及撣國重譯奉貢 ”。李賢注云:“東觀記作‘擅’,俗本以‘禪’字相類或作‘禪’者,誤也。”此二句即據李賢注,又摘取范書字句增補。

〔三二〕“改殯梁皇后於承光宮”,此句至“乃議改葬”諸句原無,范曄後漢書和帝紀永元九年九月載:“甲子,追尊皇妣梁貴人為皇太后。冬十月乙酉,改葬恭懷梁皇后於西陵。”此下李賢引東觀漢記“
改殯承光宮”至“乃議改葬”一段文字作注,今據李賢注所引增補。李賢注所引原無“梁皇后於”四字,聚珍本參酌范書增入,今從之。和帝母梁貴人,為竇皇后所譖,憂死,竇皇后養和帝以為己子。和帝即位,竇皇后為皇太后,控制了朝政。永元九年閏八月皇太后卒,於是和帝始有改葬其生母之舉。

〔三三〕“儀比敬園”,范曄後漢書梁貴人紀云:和帝“以貴人酷歿,斂葬禮闕,乃改殯於承光宮,上尊謚曰 恭懷皇后,追服喪制,百官縞素,與姊大貴人俱葬西陵,儀比敬園。 ”李賢注云:“敬園,安帝祖母宋貴人之園也。”

〔三四〕“十年五月丁巳”,此句至 “壞民廬舍”諸句原無,司馬彪續漢書五行志三劉昭注引,今據增補。范曄後漢書和帝紀李賢注亦引,字句稍異。此段文字下,聚珍本輯有以下一段文字:“十一年,帝召諸儒,魯丕與侍中賈逵、尚書令黃香等相難,丕善對事,罷朝,特賜履襪。”此當出魯丕傳,今移入丕傳。姚本亦把此段文字輯入和帝紀。

〔三五〕“十一年”,此下三句原無,范曄後漢書和帝紀永元十一年四月載:“己巳,復置右校尉官。”李賢注引東觀漢記云:“置在西河鵠澤縣。”玉海卷一三三、卷一三七亦引此句。此下三句即據李賢注,又酌取范書文句增補。

〔三六〕“十二年,象林蠻夷攻燔官寺”,此二句原無,文選卷五七潘岳馬□督誄李善注引下句,今據增補。范曄後漢書和帝紀永元十二年載:“ 夏四月,日南象林蠻夷反,郡兵討破之。”又南蠻傳載:“
和帝永元十二年夏四月,日南象林蠻夷二千餘人寇掠百姓,燔燒官寺,郡縣發兵討擊,斬其渠帥,餘眾乃降。”“十二年”一句則據范書增補。聚珍本有此二句。

〔三七〕“秭歸山高四百餘丈”,此下三句原無,范曄後漢書和帝紀李賢注引,今據增補。據范書和帝紀,永元十二年閏四月戊辰,秭歸山崩。司馬彪續漢書五行志四亦云:永元“十二年夏閏四月戊辰, 南郡秭歸山高四百丈,崩填溪,殺百餘人”。

〔三八〕“厭”,讀作“壓”。

〔三九〕“十一月癸酉夜”,此句至 “西域蒙奇、疏勒二國歸義”諸句原無,御覽卷一五引,今據增補。首句御覽卷一五原引作“和帝永和十二年癸酉夜”,“永和”乃“永元”之誤。今刪“和帝永和十二年”七字,又據御覽卷八七二所引增補“十一月” 三字。

〔四0〕“十三年”,原誤作“十二年”,聚珍本作“十三年”,與范曄後漢書和帝紀相合,今據改正。“上日”,朔日也。尚書堯典云:“正月上日,受終於文祖。”

〔四一〕“上”,此字原無,姚本有,類聚卷一二引亦有,今據增補。聚珍本作“帝”。

〔四二〕“覽書林,閱篇籍”,書鈔卷一二僅引此二句,文字全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