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陽國志》卷三



綿竹縣劉焉初所治。綿與雒各出稻稼,畝收三十斛,有至五十斛。漢時任定祖以儒學教,號侔洙泗。有多士,秦、杜為首族也。

什邡縣山出好茶。楊氏為大姓。美田,有鹽井。

新都縣蜀以成都、廣都、新都為三都,號名城。有金堂山,水通於巴。漢時五倉,名萬安倉。有棗、魚梁。多名士,有楊厚、董扶。又有四姓:馬、史、汝、鄭者也。

五城縣郡東南。有水通於巴。漢時置五倉,發五縣民,尉部主之,後因以為縣。玄武山一名三隅山,山出龍骨。傳雲龍升其山,值天門閉,不達,墮死於此,後沒地中,故掘取得龍骨。

郪縣有山原田、富國鹽井。濮出好棗。宜君山出麈尾,特好,入貢。大姓王、李氏。又有高、馬家,世掌部曲,蜀時高勝、馬秦皆叛,伏誅。

廣漢縣有山原田。蜀時彭羕有俊才,晉世段容號令德,故二姓為甲族也。

德陽縣有青石祠。山原肥沃,有澤漁之利。士女貞孝,望山樂水,土地易為生事。車騎將軍鄧芝雅有終焉之思,後遂葬其山。太守夏侯慕時,古濮為功曹。康、古、袁氏為四姓,大族之甲者也。

劉氏延熙中,分廣漢四縣置東廣漢郡,鹹熙初省。泰始末又分置新都郡,太康省。末年又置,屬王國,蜀郡常騫為內史。永嘉末省。

犍為郡,孝武建元六年置。時治鄨,縣十二,漢戶十萬。鄨,故夜郎地是也。鄨有犍山,見《保乾圖》。

武帝初欲開南中,令蜀通僰、青衣道。建元中,僰道令通之,費功無成,百姓愁怨,司馬相如諷諭之。使者唐蒙將南入,以道不通,執令,將斬之,嘆曰:“忝官益土,恨不見成都市!”蒙即令送成都市而殺之。蒙乃斬石通閣道。故世為諺曰:“思都郵,斬令頭”雲。後蒙為都尉,治南夷道。

元光五年,郡移治南廣。太初四年,益州刺史任安城武陽。孝昭元年,郡治僰道,後遂徙武陽。至晉,屬縣五,戶二萬,去洛三千二百七十里。東接江陽,南接朱提,北接蜀郡,西接漢嘉。王橋升其北山,彭祖家其彭蒙,白虎仁於廣德,寶鼎見於江溉。綏和元年,又上寶磬十六,劉向以為美化所降,用立辟雍。而士多仁孝,女性貞專。王莽改曰西順,郡人不服。會更始都南陽,遠奉貢職。及公孫述有蜀,郡拒守,述伐之。郡功曹朱遵逆戰,眾寡不敵,遵絆馬死戰,遂為述所並。而任君業閉戶,費貽素隱。光武帝嘉之,曰:“士大夫之郡也!”

郡去成都百五十里,渡大江。昔人作大橋曰漢安橋,廣一里半,每秋夏水盛,斷絕,歲歲修理,百姓苦之。建安二十一年,太守南陽李嚴乃鑿天社山,尋江通車道,省橋,梁三津,吏民悅之。嚴因更造起府寺,城觀壯麗,為一州勝宇。二十四年,黃龍見武陽赤水九日,蜀以劉氏瑞應。其太守,漢興以來,鮮有顯者。

武陽縣郡治。有王橋、彭祖祠。蒲江為大堰,灌郡下,六門。有朱遵祠。山出鐵及白玉。特多大姓,有七楊、五李,諸姓十二也。

南安縣郡東四百里,治青衣江會。縣溉有名灘,一曰雷坻,二曰鹽溉,李冰所平也。有柑橘官社。漢有鹽井。南安、武陽皆出名茶。多陂池。西有熊耳峽,南有峨眉山。山去縣八十里。《孔子地圖》言有仙藥,漢武帝遣使者祭之,欲致其藥,不能得。有四姓:能、宣、謝、審;五大族:楊、費。又有信士呂孟,莫紀至行也。

僰道縣在南安東四百里,距郡百里,高后六年城之。治馬湖江會,水通越巂。本有僰人,故《秦紀》言僰童之富,漢民多,漸斥徙之。有荔芰、薑、蒟。濱江有兵蘭——李冰所燒之崖,有五色,赤白,映水玄黃。魚從楚來,至此而止,畏崖映水也。有韓原素祠。又有孝子隗通,為母汲江裔水,天為出平石,生江中,今石在馬湖江。而孝子吳順奉母,赤烏巢其門。崩容江出好磨石,崩江多魚害。民失在徵巫,好鬼妖。大姓吳、隗,又有楚、石、薛、相者。

牛鞞縣受新都江,去郡三百里,元鼎二年置。有陽明鹽井。程、韓氏為冠蓋之族。

資中縣受牛鞞江也。先有王延世著勛河平,後有董鈞為漢定禮。王、董、張、趙為四族。二縣在中,多山田,少種稻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