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周智壽者,雍州同官人。其父永徽初被族人安吉所害。智壽及弟智爽乃候安吉於途,擊殺之。兄弟相率歸罪於縣,爭為謀首,官司經數年不能決。鄉人或證智爽先謀,竟伏誅。臨刑神色自若,顧謂市人曰:"父仇已報,死亦何恨!"智壽頓絕衢路,流血遍體。又收智爽屍,舐取智爽血,食之皆盡,見者莫不傷焉。

豫州人許坦,年十歲余,父入山採藥,為猛獸所噬,即號叫以杖擊之,獸遂奔走,父以得全。太宗聞而謂侍臣曰:"坦雖幼童,遂能致命救親,至孝自中,深可嘉尚。"授文林郎,賜帛五十段。

博州聊城人王少玄者,父隋末於郡西為亂兵所害。少玄遺腹生,年十餘歲,問父所在。其母告之,因哀泣,便欲求屍以葬。時白骨蔽野,無由可辨。或曰:"以子血霑父骨,即滲入焉。"少玄乃刺其體以試之。凡經旬日,竟獲父骸以葬。盡體病瘡,歷年方愈。貞觀中,本州聞薦,拜除王府參軍。

趙弘智,洛州新安人。後魏車騎大將軍肅孫。父玄軌,隋陝州刺史。弘智早喪母,事父以孝聞。學通《三禮》、《史記》、《漢書》。隋大業中,為司隸從事。武德初,大理卿郎楚之應詔舉之,授詹事府主簿。又預修《六代史》。

初,與秘書丞令狐德棻、齊王文學袁朗等十數人同修《藝文類聚》,轉太子舍人。貞觀中,累遷黃門侍郎,兼弘文館學士。以疾出為萊州刺史。弘智事兄弘安,同於事父,所得俸祿,皆送於兄處。及兄亡,哀毀過禮。事寡嫂甚謹,撫孤侄以慈愛稱。稍遷太子右庶子。及宮廢,坐除名。尋起為光州刺史。

永徽初,累轉陳王師。高宗令弘智於百福殿講《孝經》,召中書門下三品及弘文館學士、太學儒者,並預講筵。弘智演暢微言,備陳五孝。學士等難問相繼,弘智酬應如響。高宗怡然曰:"朕頗耽墳籍,至於《孝經》,偏所習睹。然孝之為德,弘益實深,故云'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是知孝道之為大也。"顧謂弘智:"宜略陳此經切要者,以輔不逮。"弘智對曰:"昔者天子有諍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微臣顓愚,願以此言奏獻。"帝甚悅,賜彩絹二百匹、名馬一匹。尋遷國子祭酒,仍為崇賢館學士。四年卒,年八十二,謚曰宣。有文集二十卷。

陳集原,瀧州開陽人也。代為嶺表酋長。父龍樹,欽州刺史。集原幼有孝行,父才有疾,即終日不食。永徽中,喪父,嘔血數升,枕服苫廬,悲感行路。資財田宅及僮僕三十餘人,並以讓兄弟。則天時,官至左豹韜衛將軍。

元讓,雍州武功人也。弱冠明經擢第。以母疾,遂不求仕。躬親藥膳,承侍致養,不出閭里者數十餘年。及母終,廬於墓側,蓬髮不櫛沐,菜食飲水而已。

鹹亨中,孝敬監國,下令表其門閭。永淳元年,巡察使奏讓孝悌殊異,擢拜太子右內率府長史。後以歲滿還鄉里。鄉人有所爭訟,不詣州縣,皆就讓決焉。聖歷中,中宗居春宮,召拜太子司議郎。及謁見,則天謂曰:"卿既能孝於家,必能忠於國。今授此職,須知朕意。宜以孝道輔弼我兒。"尋卒。

裴敬彝,絳州聞喜人也。曾祖子通,隋開皇中太中大夫。母終,廬於墓側,哭泣無節,目遂喪明。俄有白鳥巢於墳樹。子通弟兄八人,復以友悌著名,詔旌表其門,鄉人至今稱為"義門裴氏"。

敬彝少聰敏,七歲解屬文。性又端謹,宗族鹹重之,號為"甘露頂"。年十四,侍御史唐臨為河北巡察使,敬彝父智周時為內黃令,為部人所訟,敬彝詣臨論其冤。臨大奇之,因令作詞賦。智周事得釋,特表薦敬彝,補陳王府典簽。智周在官暴卒,敬彝時在長安,忽泣涕不食,謂所親曰:"大人每有痛處,吾即輒然不安。今日心痛,手足皆廢,事在不測,得無戚乎?"遂請急還,倍道言歸。果聞父喪,羸毀逾禮。事母復以孝聞。

乾封初,累轉監察御史。時母病,有醫人許仁則,足疾不能乘馬,敬彝每肩輿之以候母焉。及母卒,特詔贈以縑帛,仍官造靈輿。服闋,拜著作郎,兼修國史。儀鳳中,自中書舍人歷吏部侍郎、左庶子。則天臨朝,為酷吏所陷,配流嶺南,尋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