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卷一百八十九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又《禮記·郊特牲·義贊》云:"祭天無稞。鄭玄注云:'唯人道宗廟有稞。天地大神,至尊不稞。'圓丘之祭,與宗廟不同。朝踐,王酌泛齊以獻,是一獻。後無祭天之事,大宗伯次酌醴齊以獻,是為二獻。"按此,則祭圓丘,大宗伯次王為獻,非攝王后之事。欽明等所執王后有故不預,則宗伯攝薦豆籩,更明攝王后宗廟之薦,非攝天地之祀明矣。

欽明建議引《禮記·祭統》曰:"夫祭也者,必夫婦親之"。按此,是王與後祭宗廟之禮,非關祀天地之義。按漢、魏、晉、宋、後魏、齊、梁、周、陳、隋等歷代史籍,興王令主,郊天祀地,代有其禮,史不闕書,並不見往代皇后助祭之事。又高祖神堯皇帝、太宗文武聖皇帝南郊祀天,無皇后助祭處。高宗天皇大帝永徽二年十一月辛西親有事於南郊,又總章元年十二月丁卯親拜南郊,亦並無皇后助祭處。又按《大唐禮》,亦無皇后南郊助祭之禮。

欽緒等幸忝禮官,親承聖問,竭盡聞見,不敢依隨。伏以主上稽古,志遵舊典,所議助祭,實無明文。

時尚書左僕射韋巨源又希旨,協同欽明之議。上納其言,竟以後為亞獻,仍補大臣李嶠等女為齊娘,以執籩豆。及禮畢,特詔齊娘有夫婿者,鹹為改官。

景雲初,侍御史倪若水劾奏欽明及郭山惲曰:"欽明等本自腐儒,素無操行,崇班列爵,實為叨忝。而涓塵莫效,諂佞為能。遂使曲台之禮,圜丘之制,百王故事,一朝墜失。所謂亂常改作,希旨病君,人之不才,遂至於此。今聖明馭歷,賢良入用,惟茲小人,猶在朝列。臣請並從黜放,以肅周行。"於是左授欽明饒州刺史。後入為崇文館學士。尋卒。

郭山惲,蒲州河東人。少通《三禮》。景龍中,累遷國子司業。時中宗數引近臣及修文學士,與之宴集,嘗令各效伎藝,以為笑樂。工部尚書張錫為《談容娘舞》,將作大匠宗晉卿舞《渾脫》,左衛將軍張洽舞《黃獐》,左金吾衛將軍杜元琰誦《婆羅門咒》,給事中李行言唱《駕車西河》,中書舍人盧藏用效道士上章。山惲獨奏曰:"臣無所解,請誦古詩兩篇。"帝從之,於是誦《鹿鳴》、《蟋蟀》之詩。奏未畢,中書令李嶠以其詞有"好樂無荒"之語,頗涉規諷,怒為忤旨,遽止之。

翌日,帝嘉山惲之意,詔曰:"郭山惲業優經史,識貯古今,《八索》、《九丘》,由來遍覽;前言往行,實所該詳。昨者因其豫游,式宴朝彥,既乘歡洽,鹹使詠歌。遂能志在匡時,潛申規諷,謇謇之誠彌切,諤諤之操逾明。宜示褒揚,美茲鯁直。"賜時服一幅。尋與祝欽明同獻皇后助祭郊祀之議。景雲中,左授括州長史。開元初,復入為國子司業。卒於官。

柳沖,蒲州虞鄉人也,隋饒州刺史莊曾孫也。其先仕江左,世居襄陽。陳亡,還鄉里。父楚賢,大業末,為河北縣長。時堯君素固守郡城,以拒義師。楚賢進說曰:"隋之將亡,天下皆知。唐公名應圖籙,動以信義,豪傑回響,天所贊也!君子見機而作,不俟終日,轉禍為福,今其時也!"君素不從,楚賢潛行歸國。高祖甚悅,拜侍御史。貞觀中,累轉光祿少卿,使突厥存撫李思摩,突厥贈馬百匹及方物,悉拒而不受。累轉交、桂二州都督,皆有能名。卒於杭州刺史。

沖博學,尤明世族,名亞路敬淳。天授初,為司府主簿,受詔往淮南安撫。使還,賜爵河東縣男。景龍中,累遷為左散騎常侍,修國史。

初,貞觀中太宗命學者撰《氏族志》百卷,以甄別士庶;至是向百年,而諸姓至有興替,沖乃上表請改修氏族。中宗命沖與左僕射魏元忠及史官張錫、徐堅、劉憲等八人,依據《氏族志》,重加修撰。元忠等施功未半,相繼而卒,乃遷為外職。至先天初,沖始與侍中魏知古、中書侍郎陸象先及徐堅、劉子玄、吳兢等撰成《姓族系錄》二百卷,奏上。

沖後歷太子詹事、太子賓客、宋王傅、昭文館學士,以老疾致仕。開元二年,又敕沖及著作郎薛南金刊定《系錄》,奏上,賜絹百匹。五年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