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中 列傳第一百四十



昔吳、楚七國叛,因亞夫得劇孟,則寇不足憂。夫以一賢之能,敵七國之眾。伏惟敷含垢之道,存棄瑕之義;遠思劇孟,近取李邕,豈惟成愷悌之澤,實亦歸天下之望!況大禮之後,天地更新,赦而復論,人誰無罪?惟明主圖之。臣聞士為知己者死。且臣不為死者所知,甘於死者,豈獨為惜邕之賢,亦成陛下矜能之德。惟明主圖之!

疏奏,邕已會減死,貶為欽州遵化縣尉,璋亦配流嶺南而死。邕後於嶺南從中官楊思勖討賊有功,又累轉括、淄、滑三州刺史,上計京師。

邕素負美名,頻被貶斥,皆以邕能文養士,賈生、信陵之流,執事忌勝,剝落在外。人間素有聲稱,後進不識,京、洛阡陌聚觀,以為古人。或將眉目有異,衣冠望風,尋訪門巷。又中使臨問,索其新文,復為人陰中,竟不得進。

天寶初,為汲郡、北海二太守。邕性豪侈,不拘細行,所在縱求財貨,馳獵自恣。五載,奸贓事發。又嘗與左驍衛兵曹柳勣馬一匹,及勣下獄,吉溫令勣引邕議及休咎,厚相賂遺,詞狀連引,敕刑部員外郎祁順之、監察御史羅希奭馳往就郡決殺之,時年七十餘。

初,邕早擅才名,尤長碑頌。雖貶職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觀,多齎持金帛,往求其文。前後所制,凡數百首,受納饋遺,亦至鉅萬。時議以為自古鬻文獲財,未有如邕者。有文集七十卷。其《張韓公行狀》、《洪州放生池碑》、《批韋巨源謚議》,文士推重之。後因恩例,得贈秘書監。

孫逖,潞州涉縣人。曾祖仲將,壽張丞。祖希莊,韓王府典簽。父嘉之,天冊年進士擢第,又以書判拔萃,授蜀州新津主簿。歷曲周、襄邑二縣令,以宋州司馬致仕,卒,年八十三。

逖幼而英俊,文思敏速。始年十五,謁雍州長史崔日用。日用小之,令為《土火爐賦》。逖握翰即成,詞理典贍。日用覽之駭然,遂為忘年之交,以是價譽益重。開元初,應哲人奇士舉,授山陰尉。遷秘書正字。十年,應制登文藻宏麗科,拜左拾遺。張說尤重其才,逖日游其門,轉左補闕。黃門侍郎李暠出鎮太原,闢為從事。

暠在鎮,與蒲州刺史李尚隱游於伯樂川,逖為之記,文士盛稱之。二十一年,入為考功員外郎、集賢修撰。逖選貢士二年,多得俊才。初年則杜鴻漸至宰輔,顏真卿為尚書。後年拔李華、蕭穎士、趙驊登上第,逖謂人曰:"此三人便堪掌綸誥。"

二十四年,拜逖中書舍人。逖自以通籍禁闈,其父官才邑宰,乃上表陳情曰:"臣父嘉之,雖當暮齒,幸遇明時,綿歷驅馳,才及令長。臣夙荷嚴訓,累登清秩,頻遷省闥,又拜掖垣。地近班榮,臣則過量;途遙日暮,父乃後時。在公府有偷榮之責,於私庭無報德之效,反慚烏鳥,徒廁鴛鴻。伏望降臣一外官,特乞微恩,稍沾臣父。"玄宗優詔獎之,授嘉之宋州司馬致仕,尋卒。

丁父喪免。二十九年服闋,復為中書舍人。其年充河東黜陟使。天寶三載,權判刑部侍郎。五載,以風病求散秩,改太子左庶子。逖掌誥八年,制敕所出,為時流嘆服。議者以為自開元已來,蘇頲、齊浣、蘇晉、賈曾、韓休、許景先及逖,為王言之最。逖尤善思,文理精練,加之謙退不伐,人多稱之。以疾沉廢累年,轉太子詹事。上元中卒。廣德二年,詔贈尚書右僕射,謚曰文。有集三十卷。

子宿、絳、成。逖弟遹、遘、造。

遹終左武衛兵曹。宿歷河東掌記。代宗朝歷刑部郎中、中書舍人,出為華州刺史,卒。

成,字退思,以父蔭累授雲陽、長安尉,歷監察御史,轉殿中。隴右副元帥李抱玉奏充掌書記,入為屯田、司勛二員外郎。丁母喪免,終制,出為洛陽令,轉長安令。時兄宿為華州刺史,因失火驚懼成喑病。成素孝悌,蒼黃請急,不俟報而趨華。代宗嘉之,嘆曰:"急難之切,觀過知仁。"歷倉部郎中、京兆少尹。出為信州刺史,有惠政,郡人請立碑頌德,優詔褒美。轉蘇州刺史。貞元四年,改桂州刺史、桂管觀察使。五年卒。

宿子公器,官至信州刺史、邕管經略使。

公器子簡、范,並舉進士。會昌後,兄弟繼居顯秩,歷諸道觀察使。簡,兵部尚書。子紓、徽,並登進士第。

《舊唐書》 後晉·劉昫等史籍選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