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大帝(第三卷玉宇呈祥)》第七章 開封府康熙論功過 朱仙鎮陳潢說河情


晉升一等伯是極重的賞賜,拔去花翎卻是極為失體面的懲罰,康熙卻同時加於一人身上。傑書等人還不覺怎的,熊賜履卻覺得有點匪夷所思。細想卻也沒有更好的處置辦法,正尋思間,圖海已深深叩下頭去,說道:“奴才叩謝天恩!”
“起來吧。”康熙已恢復了平靜,呷了一口茶,笑謂熊賜履:“銀子的事,你下來和圖海也商議一下,從他軍餉里挪出些來。他有的是錢,不要怕窮了他!朕心裡雪亮,連你傑書在內打起仗來,兵和匪是難分的。”
康熙在開封住了六日,每日都要到黃河岸上去踏看水情,十幾處決口堤岸大抵都已看過。第七日便專程來看最大的決口捷運牛鎮。
鐵牛鎮坐落省城開封東北二十餘里外,歷來是個屢修屢決常遭水災的地方。不知何年何代,人們集錢臨河鑄了一頭重逾萬斤的鐵牛來鎮水,因而此地名叫“鐵牛鎮”。不過,這頭鐵牛並沒能鎮住水患。康熙十六年秋,大堤又決口子,堤外數千頃良田已成了荒涼的大沙灘。
日值辰時,昏黃的太陽懶洋洋地懸在中天,偶爾還能見到被埋在沙丘里的房頂。
康熙騎著馬,嘴唇緊緊繃著,眯縫著眼遙望遠處滔滔的黃河,對熊賜履說:“熊東園,你是讀遍廿一史的了,曉得這條河決過多少次改道多少次嗎?”
熊賜履忙稍稍縱馬跟上了康熙,欠身說道:“恕臣沒有留心,但也無法計算。大抵十數年、三五十年總要改道一次,決口則幾乎年年都有——這是天賜我中華的禍福之源啊!”
“對,應該把黃河叫功過之河。功大得無法賞賜,過大得不能懲罰。”康熙言下不勝感慨,“朕在位期間,即使別的事都平庸無奇,治好這條河,也是功在千秋啊!”
康熙的語氣很重,熊賜履和傑書都知道治河事艱役重,歷朝都視為極頭疼的大事,便不敢輕易接口。康熙勒韁緩緩走著,又嘆息道:“如今看來,最難得的不是將相之才。文治有你們幾個在朕身邊,管好吏治民政,百姓不生事就好;打仗嘛,懂陸戰的有圖海、周培公,趙良棟,蔡毓榮,懂水戰的有施琅、姚啟聖。可懂治河的呢?朕即位以來已換了四任河督,可是沒有一個成事的!唉……”
熊賜履苦笑道:“聖心如此仁慈,上蒼必定保佑,請主子不必過於焦慮。昨日邸報說,靳輔已經上路,且讓他試試看吧。”
傑書拍手嘆道:“人才還怕沒有?但會治河的人未必會作八股文。從童生秀才慢慢考到舉人,從州縣官再一步步升遷,待朝廷曉得他會治水,一千個里也不定能找一個哩。”
康熙聽了,一笑說道:“好!說得好,所以朕並不專重科舉,留著納捐這條路,也算另開才路。明兒再下一道諭旨,著各省大員密訪人才。也不限於治河,凡懂得天文、地理、數術、曆法、音律、書畫、詩詞、機械的,凡有一技之長的,都要薦給有司養起來,做學問,做得好也可以出來做官。靳輔這人,不只是明珠薦過,李光地。陳夢雷二人也曾薦過,也許真能辦事。回京見了之後再說吧。”
提到李光地和陳夢雷,眾人誰也沒敢言聲。這二人都是康熙九年的進士,又是同鄉好友,如今卻翻了臉。當年,陳夢雷奉了皇上的密旨,打進平南王耿精忠處做內線,約定了,把情報送給在家居喪的李光地。可是,自從耿精忠豎旗謀反,李光地的所有奏摺,從沒提這陳夢雷一個字。是陳夢雷甘心從賊呢,還是李光地從中搗鬼昧了陳夢雷的功勞呢?這事兒,就他倆人知道,旁人誰也說不清。後來,耿精忠終於消滅了,陳夢雷也作為“從賊要犯”,被押解進京,關進了刑部大牢。刑部也過了堂,問陳夢雷為什麼要謀反,陳夢雷回答得很乾脆:說是奉了皇上的密旨。刑部堂官一聽傻臉了,總不能傳皇上來對質吧,案子沒法兒往下問,一直拖在那兒。陳夢雷在獄中氣憤不過,寫了《告城隍書》和《與李光地絕交書)傳了出來。一時風行天下,轟動朝野。倆人這場欽命官司愈越發打得不可開交。連康熙也是似信似疑不知如何決斷才好。今天,康熙提到他倆,不覺心中又是一陣煩惱,便躍馬登上一座沙丘,遠遠地眺望著黃河出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