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校釋》老子德經唐易州龍興觀道德經碑本



謙之案:傅、範本、室町本亦有“也”字。李翹曰:“莊子知北遊篇引雲‘禮者道之華而亂之首也’,誤合下為一句。”

宋翔鳳曰:老子著書以明黃帝自然之治,即禮運篇所謂“大道之行”,故先道德而後仁義。孔子定六經,明禹、湯、文、武、周公之道,即禮運所謂“大道既隱,天下為家”,故中明仁義禮知,以救斯世。故黃、老之學與孔子之傳,相為表?者也。又曰:“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按此言世風之日漓也,道德仁義遞降,而以禮為治民。三千三百皆所以約束整齊其民,由忠信之既薄,而禮為治國之首。亂,治也。老子言禮,故孔子問禮。

謙之案:宋說辨矣,然未明學術源流,以“亂”訓“治”。證之經文六十四章“治之於未亂”,則“治”“亂”對文,此處不應獨訓“治”。老子蓋知禮而反禮者也,故曰:“處其厚,不處其薄。”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謙之案:韓非解老作“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前識”二字,嚴遵本作“前職”,註:“預設然也。”據注知“職”為誤字。“愚之始”,傅本“始”作“首”,王弼注“道之華而愚之首”,是王本當亦作“首”。范、柰卷作“始”。又禮記曲禮正義引云:“禮者忠信之薄,道德之華,爭愚之始。”

易順鼎曰:按所引“道”下有“德”字,“愚”上有“爭”字。竊謂“愚”當作“遇”,即書盤庚“暫遇姦宄”之“遇”,又即淮南“偶□智故”之“偶”。呂氏春秋勿躬篇“幽詭愚險之言”,王氏經義述聞以為“愚”即“遇”。“愚”、“遇”古字通用,知此書亦然矣。愚之始,即邪偽之始也。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嚴可均曰:河上作“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王弼亦然。

謙之案:諸河上本有異同。一河上本下兩句並作“居”,室町本、傅、範本四句皆作“處”,孫盛老子疑問反訓引同。范應元曰:“

韓非、嚴遵同古本。一本下兩句‘處’作‘居’。”畢沅曰:“王符潛夫論作‘不居其薄’,與王弼本同。朱穆崇厚論引上二句作‘處’,下二句作‘居’。”又“故去彼取此”,嚴本無“故”字,淮南道應訓引此句同此石。

【音韻】此章江氏韻讀無韻。奚侗:首、始韻,薄、華韻。

李賡芸曰:按薄與華韻,首與始韻。古讀華如尃。公羊哀四年“蒲社災”,穀梁、左氏皆作“亳社”。禮記郊特牲“薄社北牖”,釋文云:“本又作亳。”是“蒲”即“亳”之證也。鄧廷楨曰:薄、華為韻。華古音讀若荂,魚、虞部字。薄從溥聲,則魚、虞部之入聲也。

右景龍碑一百二十九字,敦煌本,河、王本同,傅本一百三十一字,範本一百三十三字。河上題“論德第三十八”,王本題“三十八章”,範本題“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