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校釋》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

謙之案:“寧”字,績語堂碑錄因避清帝諱改為“甯”,今據原碑文改正,下同。

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

嚴可均曰:“萬物”,各本作“萬物”。

羅振玉曰:敦煌戊本無此句。

謙之案:景福本、範本“萬”亦作“萬”。又陳碧虛曰:“嚴君平本無‘萬物得之以生’,並下文‘萬物無以生將恐滅’十四字。”

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嚴可均曰:“天下正”,御注、王弼作“下貞”。

范應元曰:貞,正也。王弼、郭雲同古本。一本“貞”作“正”,亦後人避諱也。河上本作“侯王”。

謙之案:傅、範本、柰卷作“王侯”,群書治要、孫盛老子疑問反訊、晉書裴楷傳、書鈔一四九引並作“貞”,嚴遵、河上、顧歡、景福、樓正、慶陽、磻溪、室町及玉篇“一”字下引均作“正”,遂州本作“政”。中都四子本此句作“以天下為正”。

王念孫曰:河上本“貞”作“正”,注云:“為天下平正。”念孫案:爾雅曰:“正,長也。”呂氏春秋君守篇“可以為天下正”,高注曰:“正,主也。”“為天下正”,猶洪範言“為天下主”耳。下文“天無以清”,“地無以寧”,即承上文“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言之。又雲“侯王無以貴高”,“貴高”二字正承“為天下正”言之,是“正”為君長之義,非平正之義也。王弼本“正”作“貞”,借字耳。

東條一堂曰:“為天下貞”,按“貞”一本作“正”,與注乖。下同。貞觀政要刑法第三十一引亦作“正”。

彭耜曰:“諸本貞作正,避廟諱。”

易順鼎曰:“貞”或作“正”,古字通用。王氏讀書雜志謂此“ 貞”為借字,似未盡然。易“貞勝者也”,韓注引老子曰:“王侯得一以為天下貞。”王弼周易略例:“制天下之動者,貞夫一者也。”邢注引老子亦作“貞”。文選王元長曲水詩序注引亦作“貞”。是“貞”為本字。

勞健曰:“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貞”字景龍、景福作“正”,開元、傅、范與諸王本皆作“貞”。范註:“貞,正也。一本作正,後人避諱也。”按道藏御注、御疏本原作“正”,疏云:“本或作貞字,貞即正也。”開元石刻乃改從“貞”,范雲“後人避諱”,非也。又此章凡“侯王”字,傅、范亦作“王侯”,非也。諸唐本、諸王本、河上本皆作“侯王”,與“貞”字自諧句中韻。

謙之案:作“貞”是也。易繫辭曰:“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又曰:“言致其一也。”老子此章言“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下,傅、范及釋文下有“其致之一也”,與易義均合。又柰卷及大阪圖書館舊鈔本,均作“天下貞”,狩野直喜謂:“河上公本亦有作‘貞’者,蓋自宋刻避帝諱改‘貞’作‘正’。”今證之以景龍碑文,知“ 貞”“正”二字古通用,而避諱之說亦非。

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

謙之案:碑文與羅卷此均作“無”,不作“無”,為變例。武內法京敦乙本作“無”。又莊子至樂篇:“天無為以之清,地無為以之寧。”語意本此。

劉師培曰:“發”讀為“廢”。說文:“廢,屋頓也。”淮南子覽冥訓“四極廢”,高註:“廢,頓也。”左傳定三年“廢於爐炭”,杜註:“廢,墜也。”頓墜之義,與傾圮同。恐發者,猶言將崩圮也,即地傾之義。“發”為“廢”字之省形。

蔣錫昌曰:劉說是。莊子列禦寇“先生既來,曾不發藥乎”,釋文:“發,司馬本作廢。”列子黃帝篇引作“廢”。又繕性“非藏其智而不發也”,御覽逸民部引作“廢”。左傳哀十一年疏引竹書紀年云:“梁惠王廢逢忌之藪以賜民。”漢書地理志引作“發”。均其證也。“發”“廢”雙聲,故可通用。此言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也。

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

畢沅曰:“竭”,河上公、王弼並作“歇”,案應作“竭”。

謙之案:河上公、王弼並作“竭”,上句作“歇”,畢誤校。“ 歇”,說文:“息也。一曰氣越泄也。”廣雅釋詁二:“歇,泄也。”七發:“精神越泄,百病鹹生。”“竭”借為“渴”,“渴,盡也,從水,曼聲。”爾雅釋詁:“涸,渴也。”經傳多以“竭”為之,是竭有涸盡之義。周語“伊、洛竭而夏亡”,註:“涸也。”淮南說林:“淵泉不能竭。”本經:“竭澤而漁。”河上注此:“言谷當有盈縮虛實,不可但欲盈滿無已時,將恐枯竭不為谷。”“竭”與“渴”同義,不必改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