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校釋》第三十九章



自佛教流入中國,於是而有“數車無車”之說。作“車”、作“ 輿”,義雖可通,然非老子之言也甚明。

高延第曰:“至譽無譽”,河上本作“致數車無車”,王弼本、淮南子道應訓作“致數輿無輿”,各為曲說,與本文誼不相附。陸氏釋文出“譽”字,註:“毀譽也。”是原本作“譽”。由“譽”訛為“輿”,由“輿”訛為“車”,後人反謂釋文為誤,非也。莊子至樂篇“至譽無譽”,下又雲“天無為以之清,地無為以之寧”云云,正引此章語,尤可證。

羅運賢曰:案“譽”,毀譽也。吳澄本“輿”作“譽”,焦氏考異“輿”古本作“譽”,蓋“譽”字於義始通。疑此文本作“致數與無與”,與“譽”古通(射義鄭注“譽或為與”)。數,計也;數譽無譽,言計譽反無譽也。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不計譽矣,而譽自歸之,然則計譽無譽甚明。淮南說山訓“求美則不得美,不求美則美矣”,註:“心自求美則不得美名也,而自損則有美名也,故老子曰‘致數輿無輿’也。”(文雖作“輿”而以美名為釋,知其讀為譽也。)頗識此意。

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

嚴可均曰:“落落”,王弼作“珞珞”。

羅振玉曰:敦煌本作“祿祿”、“落落”。

謙之案:“琭琭”,景福本作“淥淥”,嚴遵、傅奕本作“碌碌”。“落落”,御注、遂州、邢玄、慶陽、磻溪、樓正、室町、柰卷、嚴遵、河上、顧歡、彭、范、趙同此石,景福作“硌硌”。又二“ 如”字,傅、范並作“若”。畢沅曰:案古無“琭”、“碌”、“珞”三字,“硌”應作“落”。廣韻以“公等錄錄”為“□□”。說文解字云:“□,隨從也。”廣韻是應用之歟?

洪頤烜曰:案“琭琭”猶錄錄。廣雅釋訓:“逯逯,眾也。”說文:“□,隨從也。”並通用字。王本:“貴物以多而見賤。落落,石堅貌。石本賤物,以堅而自貞,是以兩不欲也。”晏子春秋內篇問下:“堅哉石乎!落落,視之則堅,無以為久,是以速亡也。”即此義。

高延第曰:“琭琭”,史記平原君傳作“錄錄”,後漢馮衍傳作“碌碌”,註:“碌碌為人所貴,落落為人所賤。”河上注以“琭琭喻少,落落喻多”,王弼以為一琭琭珞珞,體盡於形”。王逸九思註:“硌硌,長而多有貌也。”以上諸解,皆與本文義不合。且證以毛遂譏十九人曰:“公等錄錄,因人成事者也。”蕭何世家:“錄錄未有奇節。”(註:“錄錄猶鹿鹿。”)荀悅漢紀王仲翁譏蕭望之曰:“不?碌碌,反抱關木。”

後漢書馬援傳:“今更陸陸,欲往?之。”則諸解尤不可通。按說文:“□,隨從也。”(言為人所役使。)索隱王劭曰:“錄,借字耳。說文云:‘□□,隨從之貌。’”廣韻“□”下引毛遂曰:“ 公等□□,可謂因人成事耳。”史記亦作“錄”。則琭、碌、錄、鹿、陸皆“□”之假借,以隨從之義釋之,與以上諸人譏刺之語,並可意會。後人徒見下有“玉”“石”字,遂以從玉從石為正,各為異說,不悟其不可通耳。“落”、“珞”、“硌”亦傳寫之異,今從後漢書耿弇傳“落落難合”,注“疏闊貌”,言其?異,與人不相入,與隨從之義正相反也。

謙之案:“琭琭”,或作“碌碌”,或作“淥淥”,又作“祿祿”,又作“鹿鹿”。“落落”,或作“珞珞”,或作“硌硌”,蓋皆一聲之轉與傳寫之異,古人通用。其義則後漢書馮衍傳注曾言之,謂:“可貴可賤,皆非道真。玉貌珞珞,為人所貴,石形落落,為人所賤,賤既失矣,貴亦未得。言當處才不才之間。”此蓋以莊子義釋老。

【音韻】此章江氏韻讀:清、寧、靈、盈、生、貞韻(耕部),裂、發、歇、竭、滅、谿韻(祭部),邪、乎、車韻(魚部,邪音余),琭、玉韻(侯部),落、石韻(魚部,落,盧入聲,石,蜍入聲)。謙之案:邪、乎同屬魚部,“車”“輿”皆“譽”之誤,邪、乎、譽為韻。又發,古音歇,歇,高本漢本一作“泄”,裂、發、泄、竭、滅、蹶為韻。又“天無以清,將恐裂”下五句,實以清、寧、靈、盈、生、貞與裂、發、歇、竭、滅、谿為句中兩韻互協。此外“不穀”之穀,亦與下琭、玉同屬六屋入聲,為隔句遙韻。

姚文田曰:“落落如石”,落、石韻,此與上句皆句中自諧。

右景龍碑不分章,一百三十三字,敦煌本一百三十二字,河上本一百三十五字,王本一百三十四字,傅本一百三十九字,範本一百三十六字。河上本題“法本第三十九”,王本題“三十九章”,範本題“昔之得一章第三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