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校釋》第四十六章



馬敘倫曰:成疏、羅卷作“甚”。成疏曰:“其為咎責,莫甚於斯。”是成亦作“甚”。“甚”借為“憯”,聲同侵類。說文“□”重文作“□”,是其例證。

故知足之足,常足。

嚴可均曰:“常足”,御注、王弼作“常足矣”。

羅振玉曰:敦煌本無“故”字、“矣”字。

謙之案:嚴遵本亦無“故”字,遂州本無“矣”字,韓詩外傳引有。司馬光本無“之足”二字。韓非喻老引“知足之為足矣”,文選東京賦注引“知足常足”。案“足”字從止,即“趾”字,故義為止。易“鼎折足”,鄭註:“無事曰趾,陳設曰足。”漢書五行志:“ 足者止也。”二十八章“常德乃足”,河上註:“止也。”

劉鹹炘曰:“知止即知反。經屢言知足,即知止,知止謂保富貴也,相對往來皆不常久,必反乃為常,乃能久。”常久,實老子之宗旨。

【音韻】此章江氏韻讀無韻。姚文田:欲、足韻(六屋入聲)。鄧廷楨、奚侗同。高本漢、陳柱:欲、足、得、足韻。案吳澄云:“ ‘糞’下有‘車’字,車、郊協韻。”車,魚部,郊,霄部,易順鼎謂車、郊音亦相遠,是也。魏源老子本義曰:“‘靜勝寒’三句,或謂此當屬下章,蓋正、糞為韻,而有道卻走馬,即清靜治天下之效也。姑存其疑。”案正、糞為韻,更所未詳。此章以道、郊為韻。道,幽部,郊,霄部,此幽、宵通韻,與四十章笑、道為韻同例。

吳棫韻補入聲一屋:“得”,得失。老子:“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欲得。”易林:“入市求鹿,不見頭足;終日至夜,竟無所得。”

右景龍碑本四十四字,敦煌本四十三字,河上本四十四字,王本三十九字,傅、範本四十五字。河上本題“儉欲第四十六”,王本題“四十六章”,範本題“天下有道章第四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