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校釋》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謙之案:傅奕本作“可以為天下母”,諸本無“可”字,惟道藏王本此句下註:“善始之,則善養畜之矣,故天下有始,則可以為天下母矣。”道藏宋張太守彙刻四家注與藏本同,殿本誤脫此二十二字。案注文“可以為天下母”,與傅奕本同。

既知其母,又知其子。

嚴可均曰:“又知其子”,河上作“復知”,王弼、高翿作“以知”。

謙之案:“既知其母”,道藏王本同,諸王本、敦、遂本、王羲之本、傅、範本“知”作“得”,景福、廣明、河上、柰卷、室町、顧歡及文選思玄賦注引同此石。“又知其子”,室町“又”下有“以”字,敦、遂二本作“以知”,柰卷作“復知”。李道純曰:“‘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或雲‘既知其母,復知其子’,二句皆非。”

既知□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謙之案:“知”下“其”字已泐,當據他本補之。“復守其母”,景福本作“復知其母”,蓋涉上二“知”字而誤。又李道純本“守”作“歸”,邢玄、柰卷、傅、範本“沒”作“歿”。又此章所云,即二十五章所謂“周行而不殆”之旨。“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即此章“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也。“既知其母,又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子母相承不絕,即不殆之義。不殆猶不止,說詳二十五章。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

羅振玉曰:“兌”,釋文:“河上本作‘銳’。”景褔本亦作“ 銳”,下同。 武內義雄曰:敦本“勤”作“懃”。 謙之案:羅卷作“勤”。又“兌”,今諸河上本並作“兌”,淮南道應訓引上三句同。

俞樾曰:案“兌”當讀為“穴”。文選風賦“空穴來風”,注引莊子“空閱來風”。“閱”從兌聲,可假作“穴”,“兌”亦可假為“穴”也。“塞其穴”正與“閉其門”文義一律。

孫詒讓曰:案“兌”當讀為“隧”,二字古通用。襄二十三年左傳“杞植、華還載甲夜入且於之隧”,禮記檀弓鄭注引之云:“隧或為兌。”晏子春秋內篇問下篇又作“茲於兌”,是其證也。廣雅釋室云:“隧,道也。”左傳文元年杜注云:“隧,徑也。”“塞其兌”,亦謂塞其道徑也。

謙之案:俞說是也。“兌”者通之處,“兌”假借為“閱”,實為穴為竅,耳目鼻口是也。易說卦:“兌為口。”老子“塞其兌”,河上註:“兌,目也。”莊子德充符“通而不失於兌”,亦指耳目而言。淮南道應訓“太公曰‘塞民於兌’”,高誘註:“兌,耳目鼻口也。老子曰:‘塞其兌。’”是也。

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謙之案:“開其兌”,遂州本“兌”作“門”,景褔本作“銳”。“終身不救”與“終身不勤”二語相對成文,而用意相反。“勤”借為“瘽”。說文曰:“瘽,病也。”(馬敘倫說)“救”借為“逑”。說文曰:“逑,聚歛也。”(羅運賢說不逑即無得之意)塞其兌,閉其門,夫唯病病,是以終身不病。開其兌,濟其事,咎莫大於欲得,而終身無得。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

謙之案:羅卷“小”下有“是”字,誤。景褔本、吳澄本“曰”並作“日”,柰卷、河上下句作“日”。吳曰:“日或作曰,傳寫之誤。”案文例與五十五章同應作“曰”,諸王本皆作“曰”,淮南道應訓引亦作“曰”,作“日”誤。武內義雄謂“見小曰明”之“小”字,為“常”字之壞體,以五十五章“知常曰明”為證。此說甚辨。惟淮南兵略雲“見人之所不可見謂之明”,則“見小曰明”之說更為可通。又“守柔曰強”,敦煌本“守”作“用”,又強本榮注引經文云:“用柔曰強。”蓋皆涉下文“用”字而誤。

用其光,復歸其明,

謙之案:淮南道應訓引二句上有“是故”二字,牟子理惑論引三句“用其光,復其明,無遺身殃”,無“歸”字。又“復歸其明”,高翿作“於明”。

無遺身殃,是謂習常。

嚴可均曰:“習常”,御注、高翿作“襲常”。 武內義雄曰:敦、遂二本作“襲常”,“習”、“襲”同音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