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校釋》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

丁仲祜曰:介,微也,一切經音義十五引易劉瓛注,列子楊朱篇“無介然之慮者”釋文。列子仲尼篇:“其有介然之有,唯然之音,雖遠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內,來乾我者,我必知之。”宋林希逸曰:“介然之有,言一介可見之微也。”又介然,堅固貌,荀子修身篇“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注。張充與王儉書:“介然之志,峭聳霜崖,確乎之情,峰橫海岸。”

王念孫曰:王弼曰“唯施為之是畏也”,河上公注略同。念孫案二家以“施為”釋“施”字,非也。“施”讀為“迆”,迆,邪也。言行於大道之中,唯懼其入於邪道也。下文雲“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河上公註:“徑,邪不正也。”是其證矣。(案徑即上文所謂施也。邪道足以惑人,故曰唯施是畏。王注曰:“言大道蕩然正平,而民猶尚舍之而不由,好從邪徑,況復施為以塞大道之中乎!”於正文之外,又增一義,非是。)說文“迆,邪行也”,引禹貢:“東迆北會於匯。”孟子離婁篇“施從良人之所之”,趙注曰:“施者,邪施而行。”丁公著音迆。淮南齊俗篇“去非者,非批邪施也”,高注曰:“施,微曲也。”要略篇“接徑直施”,高注曰:“施,邪也。”是“施”與“迆”通。史記賈生傳“庚子日施兮”,漢書“施”作“ 斜”,斜亦邪也。韓非解老篇釋此章之義曰:“所謂大道也者,端道也。所謂貌施也者,邪道也。所謂徑也者,佳麗也。佳麗也者,邪道之分也。”此尤其明證矣。

劉師培曰:案王說是。惟韓非子解老篇曰:“書之所謂大道也者,端道也。所謂貌施也者,邪道也。所謂徑大也者,佳麗也。佳麗也者,邪道之分也。”據此文觀之,則“唯施”古本作“貌施”,或“ 貌施”之上有“唯”字。國語晉語云:“夫貌,情之華也。”廣雅釋詁:“貌,巧也。”是“貌”字之義與夸飾同,故與“施”同為邪道。

大道甚夷,而人好俓。

嚴可均曰:“而人好徑”,御注、高翿作“民其好徑”,河上、王弼作“而民”。 羅振玉曰:“而”,敦煌本作“其”。

謙之案:“夷”,範本作“□”。范曰:“□,古本如此,說文云:‘行平易也。’”又“徑”字,嚴本作“逕”,景龍、御注、宋刊河上本皆作“俓”。意林卷一引經“而民好俓”,注引河上公“俓,邪不平正也”,是馬總所見本作“俓”。玉篇人部:“‘俓’,牛耕、牛燕二切,急也。”作“俓”恐非。“而人”,高翿、磻溪、樓正、范、趙均作“民甚”。

劉師培曰:“俓”字之下當有“大”字。四十一章“大笑之”,王念孫謂當作“大而笑之”。“大”與“迂”同,王以迂義解彼文“ 大”字,義雖稍曲,然此文“徑大”,大實訓迂。漢書郊祀志“怪迂”,顏註:“迂謂回遠也。”是“迂”與“徑”同,故此文“徑”“ 大”並言。謙之案:劉說本韓非子,雖辨而曲。王先慎曰:“德經‘ 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河上公云:‘徑,邪不平正也。’此‘大’字衍。”

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

馬敘倫曰:“朝甚除”,“除”借為“污”,猶“杇”之作“塗”也,諸家以除治解之,非也。

武內義雄曰:敦、遂二本“蕪”作“苗”。

謙之案:法京敦丁本作“苗”,羅卷作“蕪”。說文:“苗,艸生於田者。”公羊傳桓四年註:“苗,毛也。”此亦“蕪”之假借。“蕪”,說文:“薉也。”周語“田疇荒蕪”,註:“穢也。”“田甚蕪”,謂土地蕪穢不治也。又“除”,高本漢本一作“持”,誤。

服文綵,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

嚴可均曰:“服文綵”,御注、高翿作“彩”。“厭飲食”,御注作“猒”,高翿作“冒”。

羅振玉曰:“綵”,廣明本作“絲”。“厭”,敦煌本作“饜”。“財”,敦煌本作“資”。

武內義雄曰:敦、遂二本作“資貨”,與韓非喻老合。

謙之案:“綵”,嚴、彭、范、磻溪、樓正作“采”。“綵”與“采”同,說文:“從糸,采聲。”一切經音義引尚書云:“?五綵彰施於五色。”考正記云:“五綵備者謂之繡。”陳景元注引傅奕云:“采乃古文繡字。”宇惠曰:“‘服文綵’,林本綵作采,韓非子同。一本作繡。”又“財貨”,傅、范作“貨財”,王羲之、趙、彭作“資財”,顧作“資貨”。“飲食”,殿本作“飫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