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九章


“快動手吧,萬不可放虎歸山!”張可旺催促說,同時把韁繩一提,使自己的
馬走到前邊。
張獻忠把眼睛一瞪,把手中的大鬍子向外一拋,嚴厲他說:
“旺兒,做什麼?媽的,這樣性急!……進城!進城!”說畢,他勒轉馬頭,
把鐙子一磕,向浮橋奔去。
張可旺和徐以顯互相看看,不敢違抗,沮喪地勒轉馬頭,慢慢地把寶劍插入鞘
中,隨在獻忠的背後往浮橋奔去。
薄霧散盡,冬日早晨的太陽顯得分外嬌艷。
漢水上閃著金浪。洪流向東去,人馬向西行。不過大半個時辰,便到了老河口
鎮外。
老河口在明朝末年還是一個不大的市鎮,不像清朝中年以後那樣的商業發達,
但因為它是朝山要道,瀕臨漢水,所以比它近邊十里的光化縣熱鬧得多。這兒駐有
張獻忠的少數部隊,市面秩序很好。李自成因為弟兄們在出發前吃過早飯,就帶著
隊伍從鎮外繞過,免得招搖。
當隊伍在老河口以北幾里遠橫越朝山官路時,一個香客的口音引起尚炯的注意。
他停住馬把香客打量一眼,看他穿一件很破的紫花布短尾巴棉襖,戴一頂在當時北
方下層社會中流行了短短几年的一種小帽,帽檐低得遮住眉毛,使別人看不清他的
臉孔,所以人們就把這種帽子叫做“不認親”。特別引起尚炯注意的是,在當時一
般人的大襟扣子都是向右扣,只有寶豐、郟縣和盧氏一帶山里人的大襟向左扣,保
留著上古某些民族“左衽”的遺風。看見這種服裝,一種同鄉的感情從醫生的心頭
上油然而生,便在馬上堆著笑容問:
“老鄉,貴處可是寶豐一帶?”
“不敢,小地方就是寶豐。”香客恭敬地站住回答,因為知道是同鄉,也不怎
么害怕。
“我是盧氏人,”尚炯說,“咱們相離不遠。”
“那可是不遠,近同鄉哩!”香客笑著說。
“咱那一帶災荒怎么樣?”
“唉,大災啊,不能提啦!”
香客簡單地把家鄉的災荒情形說了說,但他說比起南陽府十三州縣來還輕一些,
就怕明年春天會要餓死不少人。尚炯嘖嘖地嘆息兩聲,又問:
“寶豐縣有一位牛舉人你可知道?”
“知道。知道。”
“他如今可在寶豐?”
“聽人們說他在幾個月前進京了,怕沒有回來吧。”
“進京了?進京做什麼?”
“聽說是為打官司的事。”
“打什麼官司?同誰打官司?”
香客看他問得這么關心,知道這人同牛舉人不是泛泛的交情。可是他實在回答
不了他的問題,只好抱歉地喃喃說:
“咱,咱是鄉下莊稼人,不清楚城裡的事。咱的鄰村有牛舉人的一家佃戶,咱
只是聽說一個荒信兒,沒有多打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