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第二卷)》第五十三章


的罪惡。李自成接見了百姓之後,已經是已時以後,就帶著牛金星、宋獻策、李岩
等上馬出發。
從昨天晚上到今天清晨,劉宗敏曾三次派人飛馬向闖王稟報,所以關於義軍攻
進洛陽後的重要情況,他全都知道。劉宗敏派的最後一個小校是卯牌時候從洛陽出
發的,向闖王稟報入城以後的情況,並詢問闖王進城的時間,以便眾將領和老百姓
在南門以外迎接。往日攻破一座城池,李自成常常是率領親兵親將,在喊殺聲中手
揮花馬劍,同他的攻城部隊一起衝進城門;也有一兩次是他隨後進城,但也比較隨
便,在他進城之後,很多城內老百姓還不知道。今天是他起義以來第一次改變了進
城方式,要使洛陽人民看看“奉天倡義”的“王者”氣概和他的軍容。除闖王和牛、
宋等原有的隨身親兵之外,特地從拱衛關陵行轅的中軍營挑選了三百將士,一律高
頭駿馬,盔甲整齊,每人除寶劍、弓箭之外,還有一根白蠟桿紅纓長槍。在進入河
南之前,部隊常在大山中的崎嶇道路上奔走作戰,將士攜帶長武器不便,所以以刀、
劍和弓、箭為主要武器,正如人們所常說的“快馬輕刀”。自從進人河南以後,作
戰的地理形勢和軍事形勢都發生了變化,所以在李自成的部隊中也出現了大量長槍。
現在李自成從關陵往洛陽,隊伍的前邊是手持長槍的三百騎兵,每四人並轡前進。
在他和牛金星等人的背後是一大群親兵親將。那長槍的槍桿、槍頭的長度一律,將
士們左手攬韁,右手持槍,槍尾插在馬鞍右邊安裝的鐵環子上,槍桿直立,所以在
初春的陽光下看去像一隊十分整齊的槍林,隨著馬的行走而波動。那磨利的槍頭和
猩紅色的槍纓,以及緊隨著他的銀槍①、白鬃的“闖”字大旗和紅傘銀浮圖②,在
陽光中特別耀眼。

①銀槍——指旗桿上端安裝的銀槍尖。
②銀浮圖——浮圖是梵語音譯,即塔。銀浮圖是傘上邊的銀制塔形裝飾物。

早飯時候,里甲敲鑼傳呼:百姓們在南門外迎接闖王。很多百姓一則平日恨透
王府和官府,把李闖王看成救命恩人二則兼有好奇心,巴不得早一點看見闖王究竟
是什麼樣兒,三則南關外擁擠的人太多、簡直沒有下腳地方,所以很多百姓成群結
隊,扶老攜幼,走到洛河岸等候迎接。約莫到已時三刻時候,等候在洛河兩岸的老
百姓中間紛紛地發出小聲驚呼:“看,來了!來了!”人們看見闖王走近,不約而
同地跪到地上,但是他們卻不像看見福王和文武大官時候低下頭去,伏俯不動。他
們都聽說闖王十分仁義,憐憫百姓,不威嚇人,所以大家抬著頭注視著闖王的騎兵
來到。就在持槍騎兵到了面前時,卻有人在地上小聲向身旁詢問:
“哪一位是闖王爺?哪一位是?怎么沒有看見穿黃龍袍的?”
旁邊地上有人小聲回答:“闖王爺還沒有登極,不穿黃龍袍。”
“該不有一把黃傘?前邊該不有金瓜、鋮斧、朝天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