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集注》衛靈公第十五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莊以持己曰矜。然無乖戾之心,故不爭。和以處眾曰群。然無阿比之意,故不黨。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推己及物,其施不窮,故可以終身行之。尹氏曰:“學貴於知要。子貢之問,可謂知要矣。孔子告以求仁之方也。推而極之,雖聖人之無我,不出乎此。終身行之,不亦宜乎?”
子曰:“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譽,平聲。毀者,稱人之惡而損其真。譽者,揚人之善而過其實。夫子無是也。然或有所譽者,則必嘗有以試之,而知其將然矣。聖人善善之速,而無所苟如此。若其惡惡,則已緩矣。是以雖有以前知其惡,而終無所毀也。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斯民者,今此之人也。三代,夏、商、周也。直道,無私曲也。言吾之所以無所毀譽者,蓋以此民,即三代之時所以善其善、惡其惡而無所私曲之民。故我今亦不得而枉其是非之實也。尹氏曰:“孔子之於人也,豈有意於毀譽之哉?其所以譽之者,蓋試而知其美故也。斯民也,三代所以直道而行,豈得容私於其閒哉?
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有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夫,音扶。楊氏曰:“史闕文、馬借人,此二事孔子猶及見之。今亡矣夫,悼時之益偷也。”愚謂此必有為而言。蓋雖細故,而時變之大者可知矣。胡氏曰:“此章義疑,不可強解。”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巧言,變亂是非,聽之使人喪其所守。小不忍,如婦人之仁、匹夫之勇皆是。
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好、惡,並去聲。楊氏曰:“惟仁者能好惡人。眾好惡之而不察,則或蔽於私矣。”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弘,廓而大之也。人外無道,道外無人。然人心有覺,而道體無為;故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人也。張子曰:“心能盡性,人能弘道也;性不知檢其心,非道弘人也。”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過而能改,則復於無過。惟不改則其過遂成,而將不及改矣。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句。無益,句。不如學也。”此為思而不學者言之。蓋勞心以必求,不如遜志而自得也。李氏曰:“夫子非思而不學者,特垂語以教人爾。”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餒,奴罪反。耕所以謀食,而未必得食。學所以謀道,而祿在其中。然其學也,憂不得乎道而已;非為憂貧之故,而欲為是以得祿也。尹氏曰:“君子治其本而不恤其末,豈以在外者為憂樂哉?”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去聲。知足以知此理,而私慾間之,則無以有之於身矣。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之,則民不敬。?,臨也。謂臨民也。知此理而無私慾以間之,則所知者在我而不失矣。然猶有不莊者,蓋氣習之偏,或有厚於內而不嚴於外者,是以民不見其可畏而慢易之。下句放此。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動之,動民也。猶曰鼓舞而作興之云爾。禮,謂義理之節文。愚謂學至於仁,則善有諸己而大本立矣。?之不莊,動之不以禮,乃其氣稟學問之小疵,然亦非盡善之道也。故夫子歷言之,使知德愈全則責愈備,不可以為小節而忽之也。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此言觀人之法。知,我知之也。受,彼所受也。蓋君子於細事未必可觀,而材德足以任重;小人雖器量淺狹,而未必無一長可取。
子曰:“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民之於水火,所賴以生,不可一日無。其於仁也亦然。但水火外物,而仁在己。無水火,不過害人之身,而不仁則失其心。是仁有甚於水火,而尤不可以一日無也。況水火或有時而殺人,仁則未嘗殺人,亦何憚而不為哉?李氏曰:“此夫子勉人為仁之語。”下章放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