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集注》憲問第十四

憲問第十四
胡氏曰:“此篇疑原憲所記。”凡四十七章。

憲問恥。子曰:“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憲,原思名。谷,祿也。邦有道不能有為,邦無道不能獨善,而但知食祿,皆可恥也。憲之狷介,其於邦無道谷之可恥,固知之矣;至於邦有道谷之可恥,則未必知也。故夫子因其問而幷言之,以廣其志,使知所以自勉,而進於有為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此亦原憲以其所能而問也。克,好勝。伐,自矜。怨,忿恨。欲,貪慾。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有是四者而能制之,使不得行,可謂難矣。仁則天理渾然,自無四者之累,不行不足以言之也。程子曰:“人而無克、伐、怨、欲,惟仁者能之。有之而能制其情使不行,斯亦難能也。謂之仁則未也。此聖人開示之深,惜乎憲之不能再問也。”或曰:“四者不行,固不得為仁矣。然亦豈非所謂克己之事,求仁之方乎?”曰:“克去己私以復乎禮,則私慾不留,而天理之本然者得矣。若但制而不行,則是未有拔去病根之意,而容其潛藏隱伏於胸中也。豈克己求仁之謂哉?學者察於二者之間,則其所以求仁之功,益親切而無滲漏矣。”
子曰:“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居,謂意所便安處也。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行、孫,並去聲。危,高峻也。孫,卑順也。尹氏曰:“君子之持身不可變也,至於言則有時而不敢盡,以避禍也。然則為國者使士言孫,豈不殆哉?”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有德者,和順積中,英華發外。能言者,或便佞口給而已。仁者,心無私累,見義必為。勇者,或血氣之強而已。尹氏曰“有德者必有言,徒能言者未必有德也。仁者志必勇,徒能勇者未必有仁也。”
南宮适問於孔子曰:“羿善射,奡蕩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宮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適,古活反。羿,音詣。奡,五報反。盪,土浪反。南宮适,即南容也。羿,有窮之君,善射,滅夏後相而篡其位。其臣寒浞又殺羿而代之。奡,春秋傳作“澆”,浞之子也,力能陸地行舟,後為夏後少康所誅。禹平水土暨稷播種,身親稼穡之事。禹受舜禪而有天下,稷之後至周武王亦有天下。適之意蓋以羿奡比當世之有權力者,而以禹稷比孔子也。故孔子不答。然適之言如此,可謂君子之人,而有尚德之心矣,不可以不與。故俟其出而讚美之。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夫,音扶。謝氏曰:“君子志於仁矣,然毫忽之間,心不在焉,則未免為不仁也。”
子曰:“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蘇氏曰:“愛而勿勞,禽犢之愛也;忠而勿誨,婦寺之忠也。愛而知勞之,則其為愛也深矣;忠而知誨之,則其為忠也大矣。”
子曰:“為命:裨諶草創之,世叔討論之,行人子羽修飾之,東里子產潤色之。”裨,婢之反。諶,時林反。裨諶以下四人,皆鄭大夫。草,略也。創,造也,謂造為草?也。世叔,游吉也,春秋傳作子太叔。討,尋究也。論,講議也。行人,掌使之官。子羽,公孫揮也。修飾,謂增損之。東里地名,子產所居也。潤色,謂加以文采也。鄭國之為辭命,必更此四賢之手而成,詳審精密,各盡所長。是以應對諸侯,鮮有敗事。孔子言此,蓋善之也。
或問子產。子曰:“惠人也。”子產之政,不專於寬,然其心則一以愛人為主。故孔子以為惠人,蓋舉其重而言也問子西。曰:“彼哉!彼哉!”子西,楚公子申,能遜楚國,立昭王,而改紀其政,亦賢大夫也。然不能革其僭王之號。昭王欲用孔子,又沮止之。其後卒召白公以致禍亂,則其為人可知矣。彼哉者,外之之辭。問管仲。曰:“人也。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人也,猶言此人也。伯氏,齊大夫。駢邑,地名。齒,年也。蓋桓公奪伯氏之邑以與管仲,伯氏自知己罪,而心服管仲之功,故窮約以終身而無怨言。荀卿所謂“與之書社三百,而富人莫之敢拒”者,即此事也。或問:“管仲子產孰優?”曰:“管仲之德,不勝其才。子產之才,不勝其德。然於聖人之學,則概乎其未有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