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集注》憲問第十四


蘧伯玉使人於孔子。使,去聲,下同。蘧伯玉,衛大夫,名瑗。孔子居衛,嘗主於其家。既而反魯,故伯玉使人來也。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與之坐,敬其主以及其使也。夫子,指伯玉也。言其但欲寡過而猶未能,則其省身克己,常若不及之意可見矣。使者之言愈自卑約,而其主之賢益彰,亦可謂深知君子之心,而善於辭令者矣。故夫子再言使乎以重美之。按莊周稱“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又曰:“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蓋其進德之功,老而不倦。是以踐履篤實,光輝宣著。不惟使者知之,而夫子亦信之也。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重出。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此艮卦之象辭也。曾子蓋嘗稱之,記者因上章之語而類記之也。范氏曰:“物各止其所,而天下之理得矣。故君子所思不出其位,而君臣、上下、大小,皆得其職也。”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行,去聲。恥者,不敢盡之意。過者,欲有餘之辭。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知,去聲。自責以勉人也。子貢曰:“夫子自道也。”道,言也。自道,猶雲謙辭。尹氏曰:“成德以仁為先,進學以知為先。故夫子之言,其序有不同者以此。”
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夫,音扶。方,比也。乎哉,疑辭。比方人物而較其短長,雖亦窮理之事。然專務為此,則心馳於外,而所以自治者疏矣。故褒之而疑其辭,復自貶以深抑之。謝氏曰:“聖人責人,辭不迫切而意已獨至如此。”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凡章指同而文不異者,一言而重出也。文小異者,屢言而各出也。此章凡四見,而文皆有異。則聖人於此一事,蓋屢言之,其丁寧之意亦可見矣。
子曰:“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逆,未至而迎之也。億,未見而意之也。詐,謂人欺己。不信,謂人疑己。抑,反語辭。言雖不逆不億,而於人之情偽,自然先覺,乃為賢也。楊氏曰:“君子一於誠而已,然未有誠而不明者。故雖不逆詐、不億不信,而常先覺也。若夫不逆不億而卒為小人所罔焉,斯亦不足觀也已。”
微生畝謂孔子曰:“丘何為是棲棲者與?無乃為佞乎?”與,平聲。微生,姓,畝,名也。畝名呼夫子而辭甚倨,蓋有齒德而隱者。棲棲,依依也。為佞,言其務為口給以悅人也。孔子曰:“非敢為佞也,疾固也。”疾,惡也。固,執一而不通也。聖人之於達尊,禮恭而言直如此,其警之亦深矣。
子曰:“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驥,善馬之名。德,謂調良也。尹氏曰:“驥雖有力,其稱在德。人有才而無德,則亦奚足尚哉?”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或人所稱,今見老子書。德,謂恩惠也。子曰:“何以報德?言於其所怨,既以德報之矣;則人之有德於我者,又將何以報之乎?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於其所怨者,愛憎取捨,一以至公而無私,所謂直也。於其所德者,則必以德報之,不可忘也。或人之言,可謂厚矣。然以聖人之言觀之,則見其出於有意之私,而怨德之報皆不得其平也。必如夫子之言,然後二者之報各得其所。然怨有不讎,而德無不報,則又未嘗不厚也。此章之言,明白簡約,而其指意曲折反覆。如造化之簡易易知,而微妙無窮,學者所宜詳玩也。
子曰:“莫我知也夫!”夫,音扶。夫子自嘆,以發子貢之問也。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不得於天而不怨天,不合於人而不尤人,但知下學而自然上達。此但自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漸進耳,無以甚異於人而致其知也。然深味其語意,則見其中自有人不及知而天獨知之之妙。蓋在孔門,惟子貢之智幾足以及此,故特語以發之。惜乎其猶有所未達也!程子曰:“不怨天,不尤人,在理當如此。”又曰:“下學上達,意在言表。”又曰:“學者須守下學上達之語,乃學之要。蓋凡下學人事,便是上達天理。然習而不察,則亦不能以上達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