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集注》子路第十三


葉公問政。音義並見第七篇。子曰:“近者說,遠者來。”說,音悅。○被其澤則悅,聞其風則來。然必近者悅,而後遠者來也。
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父,音甫。莒父,魯邑名。欲事之速成,則急遽無序,而反不達。見小者之為利,則所就者小,而所失者大矣。程子曰:“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子夏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子張常過高而未仁,子夏之病常在近小,故各以切己之事告之。”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語,去聲。直躬,直身而行者。有因而盜曰攘。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為,去聲。父子相隱,天理人情之至也。故不求為直,而直在其中。謝氏曰:“順理為直。父不為子隱,子不為父隱,於理順邪?瞽瞍殺人,舜竊負而逃,遵海濱而處。當是時,愛親之心勝,其於直不直,何暇計哉?”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恭主容,敬主事。恭見於外,敬主乎中。之夷狄不可棄,勉其固守而勿失也。程子曰:“此是徹上徹下語。聖人初無二語也,充之則睟面盎背;推而達之,則篤恭而天下平矣。”胡氏曰:“樊遲問仁者三:此最先,先難次之,愛人其最後乎?”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使,去聲。此其志有所不為,而其材足以有為者也。子貢能言,故以使事告之。蓋為使之難,不獨貴於能言而已。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弟,去聲。此本立而材不足者,故為其次。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行,去聲。硜,苦耕反。果,必行也。硜,小石之堅確者。小人,言其識量之淺狹也。此其本末皆無足觀,然亦不害其為自守也,故聖人猶有取焉,下此則市井之人,不復可為士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筲,所交反。算,亦作筭,悉亂反。今之從政者,蓋如魯三家之屬。噫,心不平聲。斗,量名,容十升。筲,竹器,容斗二升。斗筲之人,言鄙細也。算,數也。子貢之問每下,故夫子以是警之。程子曰:“子貢之意,蓋欲為皎皎之行,聞於人者。夫子告之,皆篤實自得之事。”
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狷,音絹。行,道也。狂者,志極高而行不掩。狷者,知未及而守有餘。蓋聖人本欲得中道之人而教之,然既不可得,而徒得謹厚之人,則未必能自振拔而有為也。故不若得此狂狷之人,猶可因其志節,而激厲裁抑之以進於道,非與其終於此而已也。孟子曰:“孔子豈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如琴張、曾皙、牧皮者,孔子之所謂狂也。其志嘐嘐然,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潔之士而與之,是狷也,是又其次也。”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善夫!”恆,胡登反。夫,音扶。南人,南國之人。恆,常久也。巫,所以交鬼神。醫,所以寄死生。故雖賤役,而猶不可以無常,孔子稱其言而善之。“不恆其德,或承之羞。”此易恆卦九三爻辭。承,進也。子曰:“不占而已矣。”復加“子曰”,以別易文也,其義未詳。楊氏曰:“君子於易苟玩其占,則知無常之取羞矣。其為無常也,蓋亦不占而已矣。”意亦略通。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者,無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尹氏曰:“君子尚義,故有不同。小人尚利,安得而和?”
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好、惡,並去聲。一鄉之人,宜有公論矣,然其間亦各以類自為好惡也。故善者好之而惡者不惡,則必其有苟合之行。惡者惡之而善者不好,則必其無可好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