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卷二百九十九 列傳第一百八十七

◎方伎

左氏載醫和、緩、梓慎、裨灶、史蘇之屬,甚詳且核。下逮巫祝,亦往往張其事以神之。論者謂之浮誇,似矣。而《史記》傳扁鵲、倉公,日者,龜策,至黃石、赤松、倉海君之流,近於神仙荒忽,亦備錄不遺。范蔚宗乃以方術名傳。夫藝人術士,匪能登乎道德之途。然前民利用,亦先聖之緒餘,其精者至通神明,參造化,詎曰小道可觀已乎!

明初,周顛、張三豐之屬,蹤跡秘幻,莫可測識,而震動天子,要非妄誕取寵者所可幾。張中、袁珙,占驗奇中。夫事有非常理所能拘者,淺見鮮聞不足道也。醫與天文皆世業專官,亦本《周官》遺意。攻其術者,要必博極於古人之書,而會通其理,沈思獨詣,參以考驗,不為私智自用,乃足以名當世而為後學宗。今錄其最異者,作《方伎傳》。真人張氏,道家者流,而世蒙恩澤,其事跡關當代典故,撮其大略附於篇。

滑壽 葛乾孫 呂復 倪維德 周漢卿 王履 周顛 張中 張三豐 袁珙(子忠徹) 戴思恭 盛寅 皇甫仲和 仝寅 吳傑(許紳 王綸) 凌雲(李玉) 李時珍(繆希雍) 周述學 張正常 劉淵然等

滑壽,字伯仁,先世襄城人,徙儀真,後又徙餘姚。幼警敏好學,能詩。京口王居中,名醫也。壽從之學,授《素問》、《難經》。既卒業,請於師曰:“《素問》詳矣,多錯簡。愚將分藏象、經度等為十類,類抄而讀之。《難經》又本《素問》、《靈樞》,其間榮衛藏府與夫經絡腧穴,辨之博矣,而缺誤亦多。愚將本其義旨,注而讀之可乎?”居中躍然稱善。自是壽學日進。壽又參會張仲景、劉守真、李明之三家而會通之,所治疾無不中。既學針法於東平高洞陽,嘗言:“人身六脈雖皆有系屬,惟督任二經,則苞乎腹背,有專穴。諸經滿而溢者,此則受之,宜與十二經並論。”乃取《內經骨空》諸論及《靈樞篇》所述經脈,著《十四經發揮》三卷,通考隧穴六百四十有七。他如《讀傷寒論抄》、《診家樞要》、《痔瘺篇》又采諸書《本草》為《醫韻》,皆有功於世。晚自號攖寧生。江、浙間無不知攖寧生者。年七十餘,容色如童孺,行步蹻捷,飲酒無算。天台朱右摭其治疾神效者數十事,為作傳,故其著述益有稱於世。

葛乾孫,字可久,長洲人。父應雷,以醫名。時北方劉守真、張潔古之學未行於南。有李姓者,中州名醫,官吳下,與應雷談論,大駭嘆,因授以張、劉書。自是江南有二家學。乾孫體貌魁碩,好擊刺戰陣法。後折節讀書,兼通陰陽、律歷、星命之術。屢試不偶,乃傳父業。然不肯為人治疾,或施之,輒著奇效,名與金華朱丹溪埒。富家女病四支痿痹,目瞪不能食,眾醫治罔效。乾孫命悉去房中香奩、流蘇之屬,掘地坎,置女其中。久之,女手足動,能出聲。投藥一丸,明日女自坎中出矣。蓋此女嗜香,脾為香氣所蝕,故得是症。其療病奇中如此。

呂復,字元膺,鄞人。少孤貧,從師受經。後以母病求醫,遇名醫衢人鄭禮之,遂謹事之,因得其古先禁方及色脈藥論諸書,試輒有驗。乃盡購古今醫書,曉夜研究,自是出而行世,取效若神。其於《內經》、《素問》、《靈樞》、《本草》、《難經》、《傷寒論》、《脈經》、《脈訣》、《病原論》、《太始天元玉冊公誥》、《六微旨》、《五常政》、《玄珠密語》、《中藏經》、《聖濟經》等書,皆有辨論。前代名醫如扁鵲、倉公、華佗、張仲景至張子和、李東垣諸家,皆有評騭。所著有《內經或問》、《靈樞經脈箋》、《五色診奇眩》、《切脈樞要》、《運氣圖說》、《養生雜言》諸書甚眾。浦江戴良采其治效最著者數十事,為醫案。歷舉仙居、臨海教諭,台州教授,皆不就。

倪維德,字仲賢,吳縣人。祖、父皆以醫顯。維德幼嗜學,已乃業醫,以《內經》為宗。病大觀以來,醫者率用裴宗元、陳師文《和劑局方》,故方新病多不合。乃求金人劉完素、張從正、李杲三家書讀之,出而治疾,無不立效。周萬戶子,八歲昏眊,不識饑飽寒暑,以土炭自塞其口。診之曰:“此慢脾風也。脾藏智,脾慢則智短。”以疏風助脾劑投之,即愈。顧顯卿右耳下生癭,大與首同,痛不可忍。診之曰:“此手足少陽經受邪也。”飲之藥,逾月愈。劉子正妻病氣厥,或哭或笑,人以為崇。診之曰:“兩手脈俱沉,胃脘必有所積,積則痛。”問之果然,以生熟水導之,吐痰涎數升愈。盛架閣妻左右肩臂奇癢,延及頭面,不可禁,灼之以艾,則暫止。診之曰:“左脈沉,右脈浮且盛,此滋味過盛所致也。”投以劑,鏇愈。林仲實以勞得熱疾,熱隨日出入為進退,暄盛則增劇,夜涼及雨則否,如是者二年。診之曰:“此七情內傷,陽氣不升,陰火漸熾。故溫則進,涼則退。”投以東垣內傷之劑,亦立愈。他所療治,多類此。常言:“劉、張二氏多主攻,李氏惟調護中氣主補,蓋隨時推移,不得不然。”故其主方不執一說。常患眼科雜出方論,無全書,著《元機啟微》,又校訂《東垣試效方》,並刊行於世。洪武十年卒,年七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