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十八



洪武元年,從大將軍經略中原,取汴、洛,留守陝州。規運饋餉,造浮橋渡師。招來絳、解諸州,扼潼關,秦兵不敢東向。茂才善撫綏,民立石頌德焉。三年復從大將軍征定西,取興元。還軍道卒。追封蘄國公,謚武康。

子鐸,年十歲,入侍皇太子讀書大本堂。以父功封蘄春侯,食祿一千五百石,予世券。督民墾田鳳陽。帥兵征辰州蠻,平施、疊諸州。從大將軍達北征。又從征南將軍傅友德征雲南,克普定,破華楚山諸寨。卒于軍,年二十三。追封蘄國公,謚忠愍。

子淵幼未襲,授散騎舍人。已,坐事革冠服,勒居山西,遂不得嗣。弘治末,錄茂才後為世襲千戶。

丁德興,定遠人。歸太祖於濠。偉其狀貌,以“黑丁”呼之。從取洪山寨,以百騎破賊數千,盡降其眾。從克滁、和,敗青山盜。從渡江,拔採石,取太平,分兵取溧水、溧陽,皆先登。從破蠻子海牙水寨,搗方山營,擒陳兆先,下集慶,取鎮江。以功進管軍總管。下金壇、廣德、寧國。從平常州。擢左翼元帥。寧國復叛,從胡大海復之。分兵下江陰,取徽州、石埭、池州、樅陽,攻江州,移兵擊安慶。所向皆捷。復援江陰,略江西傍近州縣,攻雙刀趙,挫其鋒。時徐達、邵榮攻宜興,久不下,太祖遣使謂曰:“宜興城西通太湖口,士誠餉道所由,斷其餉則必破。”達乃遣德興絕太湖口,而併力急攻,城遂拔。論功授鳳翔衛指揮使。

陳友諒犯龍江,德興軍於石灰山,力戰,擊敗之。遂從徵友諒,搗安慶,克九江,援安豐,敗呂珍,走左君弼。從戰鄱陽,平武昌,克廬州,略定湖南衡州諸郡。又從大將軍收淮東,征浙西,敗士誠兵於舊館。下湖州,圍平江。卒于軍。贈都指揮使。洪武元年追封濟國公,列祀功臣廟。子忠,龍江衛指揮使,予世襲。

耿炳文,濠人。父君用,從太祖渡江,積功為管軍總管。援宜興,與張士誠兵爭柵,力戰死。炳文襲職,領其軍。取廣德,進攻長興,敗士誠將趙打虎,獲戰船三百餘艘,擒其守將李福安等,遂克長興。長興據太湖口,陸通廣德,與宣、歙接壤,為江、浙門戶。太祖既得其地,大喜,改為長安州,立永興翼元帥府,以炳文為總兵都元帥,守之。溫祥卿者,多智數。避亂來歸,炳文引入幕府,畫守御計甚悉。張士誠左丞潘元明、元帥嚴再興帥師來爭。炳文奮擊,大敗去。久之,士誠復遣司徒李伯升帥眾十萬,水陸進攻。城中兵七千,太祖患之,命陳德、華高、費聚往援。伯升夜劫營,諸將皆潰。炳文嬰城固守,攻甚急,隨方御之,不解甲者月余。常遇春復帥援兵至,伯升棄營遁,追斬五千餘人。其明年,改永興翼元帥府為永興衛親軍指揮使司,以炳文為使。已而士誠大發兵,遣其弟士信復來爭。炳文又敗之,獲其元帥宋興祖。士信憤甚,益兵圍城。炳文與費聚出戰,又大敗之。長興為士誠必爭地,炳文拒守凡十年,以寡御眾,大小數十戰,戰無不勝,士誠迄不得逞。大軍伐士誠,炳文將所部克湖州,圍平江。吳平,進大都督府僉事。

從征中原,克山東沂、嶧諸州。下汴梁,徇河南,扈駕北巡。已,又從常遇春取大同,克晉、冀。從大將軍徐達征陝西,走李思齊、張思道,即鎮其地。浚涇陽洪渠十萬餘丈,民賴其利。尋拜秦王左相都督僉事。

洪武三年,封長興侯,食祿千五百石,予世券。十四年,從大將軍出塞,破元平章乃兒不花於北黃河。十九年從潁國公傅龍德征雲南,討平曲靖蠻。二十一年從永昌侯藍玉北征,至捕魚兒海。二十五年帥兵平陝西徽州妖人之亂。三十年以征西將軍擒蜀寇高福興,俘三千人。

始,炳文守長興,功最高,太祖榜列功臣,以炳文附大將軍達為一等。及洪武末年,諸公、侯且盡,存者惟炳文及武定侯郭英二人;而炳文以元功宿將,為朝廷所倚重。

建文元年,燕王兵起。帝命炳文為大將軍,帥副將軍李堅、寧忠北伐,時年六十有五矣。兵號三十萬,至者惟十三萬。八月次真定,分營滹沱河南北。都督徐凱軍河間,潘忠、楊松駐鄚州,先鋒九千人駐雄縣。值中秋,不設備,為燕王所襲,九千人皆死。忠等來援,過月漾橋,伏發水中。忠、松俱被執,不屈死。鄚州陷。而炳文部將張保者降燕,備告南軍虛實。燕王縱保歸,使張雄、鄚敗狀,謂:“北軍且至。”於是炳文移軍盡渡河,並力當敵。軍甫移,燕兵驟至,循城蹴擊。炳文軍不得成列,敗入城。爭門,門塞,蹈藉死者不可數計。燕兵遂圍城。炳文眾尚十萬,堅守不出。燕王知炳文老將,未易下,越三日,解圍還。而帝驟聞炳文敗,憂甚。太常卿黃子澄遂薦李景隆為大將軍,乘傳代炳文。比至軍,燕師已先一日去。炳文歸,景隆代將,竟至於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