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三



郭景祥,濠人。與鳳陽李夢庚皆從渡江,典文書,佐謀議,分任行中書省左右司郎中。既同調浙東分省,尋復同入為大都督府參軍。景祥性諒直,博涉書史,遇事敢言,太祖親信之。嘗曰:“景祥文吏,而有折衝禦侮才,能盡忠於我,可大任也。”先是,克滁州、太平、溧陽。以城郭不完,輒命景祥董治之。既而和州守臣言,州城久廢,命景祥相度,即故址城之,九旬而工畢。太祖以為能,授和州總制。景祥益治城隍樓櫓,廣屯田,練士卒,威望肅然。和遂為重鎮。璽書褒勞。仕終浙江行省參政。

謝再興之守諸全也,部將私販易吳境。太祖怒殺部將,召諭再興,命夢庚往諸全總制軍事。再興還鎮,忿夢庚出己上,遂叛。執夢庚降於吳,夢庚死之。其時,參佐行省者,又有毛騏、王濂。

濂,字習古,定遠人,李善長婦兄也。才嗜學,事親孝。初從汝、潁賊,太祖克集慶,乃渡江來歸。善長為言,得召見,除執法官,讞獄平允。遷中書省員外郎,出為浙江按察僉事,治行著聞。大風晝晦,濂應詔言民瘼,請緩徵。太祖納之。洪武三年卒。帝謂善長曰:“濂有王佐才,今死,朕失一臂。”後善長坐事,帝嘆曰:“使王濂在,必不至是。”

騏,字國祥,與濂同里。太祖自濠引兵趨定遠,騏扶縣令出降。太祖喜,留與飲食,籌兵事,悉當意。取滁州,擢總管府經歷。典倉廩,兼掌晨昏歷,稽將帥之失伍者。從渡江,擢兵省郎中。是時太祖左右惟善長及騏,文書機密,皆兩人協贊。尋授參議官。征婺州,命權理中書省事,委以心膂。俄病卒,太祖親為文哭之,臨視其葬。

子驤,管軍千戶,積功擢親軍指揮僉事。從定中原,進指揮使。滕州段士雄反,驤討平之。捕倭浙東,斬獲多,擢都督僉事,見親任,嘗掌錦衣衛事,典詔獄。後坐胡惟庸黨死。

楊元杲、阮弘道,皆滁人,家世皆儒者。從渡江,同為行省左右司員外郎,與陶安等更番掌行機宜文字。元杲以郎中擢理軍儲於金華,而弘道亦於是歲以郎中從大都督文正守南昌,皆有功。二人皆於太祖最故,又皆儒雅,嗜文學,練達政體,而元杲知慮尤周密。帝嘗曰:“文臣從渡江,掌簿書文字,勤勞十餘年,無如楊元杲、阮弘道、李夢庚、侯元善、樊景昭者。”其後,元杲歷應天府尹,弘道歷福建、江西行省參政,皆卒官。

元杲子賁,博學強記,以詞翰知名,薦授大名知縣,仕至周府紀善。

元善,全椒人,歷官參知政事,與樊景昭俱無所表見。

又汪河者,舒城人。嘗師余闕,以文章名。從渡江,為行中書省掾,數陳時務。太祖高其才,進大都督府都事。使察罕,議論稱旨。後奉命偕錢楨至河南,報擴廓聘,為所留。太祖前後七致擴廓書,終不報。洪武元年,大軍下河、洛,擴廓走定西,河始得歸,被拘凡六年。帝甚嘉之,進吏部侍郎,備陳西征方略。二年改御史台侍御史。九年,拜晉王左相,親御便殿諭遣之。居數歲,卒於官。

孔克仁,句容人。由行省都事進郎中。嘗偕宋濂侍太祖,太祖數與論天下形勢及前代興亡事。陳友諒既滅,太祖志圖中原,謂克仁曰:“元運既隳,豪傑互爭,其釁可乘。吾欲督兩淮、江南諸郡之民,及時耕種,加以訓練。兵農兼資,進取退守。仍於兩淮間饋運可通之處,儲糧以俟。兵食既足,中原可圖。卿以為何如?”克仁對曰:“積糧訓兵,觀釁待時,此長策也。”當是時,江左兵勢日盛,太祖以漢高自期,嘗謂克仁曰:“秦政暴虐,漢高帝起布衣,以寬大馭群雄,遂為天下主。今群雄蜂起,皆不知修法度以明軍政,此其所以無成也。”因感嘆久之。又曰:“天下用兵,河北有孛羅帖木兒,河南有擴廓帖木兒,關中有李思齊、張良弼。然有兵而無紀律者河北也;稍有紀律而兵不振者河南也;道途不通、饋餉不繼者關中也。江南則惟我與張士誠耳。士誠多奸謀,尚間諜,御眾無紀律。我以數十萬眾,修軍政,任將帥,相時而動,其勢有不足平者。”克仁頓首曰:“主上神武,當定天下於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