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卷三十五 志第十一



推天正閏余 置中積,加閏應,滿朔策去之,至不滿之數,為天正閏余。累加通閏,即得次年天正閏余。

推天正經朔 置冬至,減閏余,遇不及減,加紀法減之,為天正經朔。 無閏加五十四萬三六七一一六。十二朔策紀法。有閏,加二十三萬八九七七零九。十三朔實去紀法。滿紀法仍去之,即得次年天正經朔 視天正閏余在閏限已上,其年有閏月。

推天正盈縮 置半歲周,內減其年閏余全分,余為所求天正縮歷。如徑求次年者,於天正縮歷內減通閏,即得。減後,視在一百五十三日零九已下者,復加朔實,為次年天正縮歷。

推天正遲疾 置中積,加轉應,減去其年閏余全分,余滿轉終去之,即天正入轉。視在轉中已下為疾歷,已上去之為遲歷。如徑求次年者,加二十三萬七一一九一六,十二轉差之積。經閏再加轉差,皆滿轉終去之,遲疾各仍其舊。若滿轉中去之,為遲疾相代。

推天正入交 置中積,減閏余,加交應,滿交終去之,即天正入交凡日。如徑求次年者,加六千零八十二分零四秒,(十二交差內去交終。)經閏加二萬九千二百六十五分七十三秒,十三交差內去交終。皆滿交終仍去之,即得。

推各月經朔及弦望 置天正經朔策,滿紀法去之,即得正月經朔。以弦策累加之,去紀法,即得弦望及次朔。

推各恆氣 置天正冬至,加三氣策,滿紀法去之,即得立春恆日。以氣策累加之,去紀法,即得二十四氣恆日。

推閏在何月 置朔策,以有閏之年之閏余減之,余為實,以月閏為法而一,得數命起天正次月算外,即得所閏之月。閏有進退,仍以定朔無中氣為定。如減余不及月閏,或僅及一月閏者,為閏在年前。

推各月盈縮歷 置天正縮歷,加二朔策,去半歲周,即得正月經朔下盈歷。累加弦策,各得弦望及次朔,如滿半歲周去之交縮,滿半周又去之即復交盈。

推初末限 視盈歷在盈初縮末限已下,縮歷在縮初盈末限已下,各為初。已上用減半歲周為末。

推盈縮差 置初末歷小余,以立成內所有盈縮加之乘之為實,日周一萬為法除之,得婁數以加其下盈縮積,即盈縮差。

推各月遲疾歷 置天正經朔遲疾歷,加二轉差,得正月經朔下遲疾歷。累加弦策,得弦望及次朔,皆滿轉中去之,為遲疾相代。

推遲疾限 各置遲次歷,以日轉限乘之,即得限數。以弦轉限累加之,滿轉中限去之,即各弦望及次朔限。如徑求次月,以朔轉限加之,亦滿轉中去之,即得。(又法:視立成中日率,有與遲疾歷較小布相近者以減之,余在八百二十已下,即所用限。)

求遲疾差 置遲疾歷,以立成日率減之,(如不及減,則退一位。)余以其下損益分乘之為實,八百二十分為法除之,得數以加其下遲疾積,即遲疾差。

推加減差 視經朔弦望下所得盈縮差、遲疾差,以盈遇遲、縮遇疾為同相併,盈遇疾、縮遇遲為異相較,各以八百二十分乘之為實,再以遲疾限行度內減去八百於二十分,為定限度為法,法除實為加減差。盈遲為加,縮疾為減,異名相較者,盈多疾為加,疾多於盈為減,縮多於遲減,遲多於縮加。

推定朔望 各置經朔弦望,以加減差加減之,即為定日。視定朔乾名,與後朔同者月大,不同者月小,內無中氣者為閏月。其弦望在立成相同日日出分已下者,則退一日命之。

推各月入交 置天正經朔入交凡日加二交差,得正月經朔下入交凡日。累加交望,滿交終去之,即得各月下入交凡日。徑求次月,加交差即得。

推土王用事 置穀雨、大暑、霜降、大寒恆氣日,減土王策,如不及減,加紀法減之,即各得土王用事日。

推發斂加時 各置所推定朔弦望及恆氣之小余,以十二乘之,滿萬為時,命起子正。滿五千,又進一時,命起子初。算外得時不滿者,以一千二百除之為刻,命起初刻。初正時之刻,皆以初一二三四為好,於算外命之。(其第四刻為畸零,得刻法三之一,凡三時成一刻,以足十二時百刻之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