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卷四十四 志第二十



武陵(倚。弘治四年八月建榮王府。東南有善德山。南有沅水,又有朗水流入焉,謂之郎口。又東北有漸水,即鼎水也,自九溪衛流入。)

桃源(府西。元桃源州。洪武二年降為縣。西有壺頭山,接武陵、沅陵界。南有沅水,東有朗溪,西南有泥溪,俱流入焉。又西南有高都巡檢司。又南有白馬巡檢司,本名蘇溪,治縣東後春村,尋徙,更名,後廢。)

龍陽(府東少南。元龍陽州。洪武三年三月降為縣。舊治在東,今治景泰元年十二月所徙。東有軍山。北有沅水,東北有鼎水流入焉,謂之鼎口,有鼎港口巡檢司。又東南有赤沙湖,一名蠡湖。又西北有小江口巡檢司。)

沅江(府東南。元屬龍陽州。洪武三年州廢,來屬。十年五月省入龍陽縣。十三年五月復置。西南有沅水。又有澬水、澧水,並流入縣境,至縣東北入洞庭湖。)

衡州府(元衡州路,屬湖南道宣慰司。)太祖甲辰年為府。領州一,縣九。東北距布政司一千三百里。

衡陽(倚。弘治十二年,雍王府自四川保寧府遷此,正德二年除。萬曆二十九年十月建桂王府。南有回雁峰,北有岣嶁峰。衡山之峰七十二,在縣者凡七,而二峰最著。東有湘水,又有蒸水自西南流入焉,謂之蒸口。又東北有耒水,注湘,謂之耒口。又東有酃湖。又東有新城縣,元末置。洪武十年五月省為新城市,江東巡檢司治此。西南有松柏市巡檢司。)

衡山(府東北。元屬天臨路。洪武間改屬。西有衡山,有七十二峰、十洞、十五嶽、三十八泉、二十五溪、九池、九潭、九井,而峰之最大者曰祝融、紫蓋、雲密、石廩、天柱,惟祝融為最高。東有湘江。東南有茶陵江,即洣水也,自攸縣合攸水流入境,注於湘,曰茶陵口。東有草市、東南有雷家埠二巡檢司。)

耒陽(府東南。元耒陽州,直隸湖南道。洪武三年三月降為縣。耒水在北。東有侯計山,肥水出焉,西南入耒水。又西南有羅渡巡檢司。)

常寧(府南。元常寧州,直隸湖南道。洪武三年三月降為縣。西北有湘水,東有舂陵水合焉。)

安仁(府東少北。西有楊梅峰。南有小江水,自郴州流入,西北流至衡山縣,合於洣水。南有安平、北有潭湖二巡檢司。)

靈阝(府東。洣水在縣東,源出洣泉,西有雲秋水流合焉。)

桂陽州(元桂陽路,治平陽縣,屬湖南道宣慰司。)洪武元年為府。九年四月降為縣,省平陽縣入焉。十三年五月升為州。(西有大湊山。南有晉嶺山。北有潭流嶺。舊皆產銀鉛砂礦。西有藍山。西北有舂陵水,又西有巋水流合焉。北有泗州寨、南有牛橋鎮二巡檢司。)西北距府三百里。領縣三:

臨武(州南。西北有舜峰山。西有西山,武水出焉,經宜章縣合於章水。東北有兩路口巡檢司。又東有赤土巡檢,後廢。)

藍山(州西南。舊治在縣北,洪武元年徙於此,屬郴州。二年來屬。南有黃檗山。東南有華陰山。西南有九疑山,山有杞林峰,巋水出焉,亦名舜水,北流合舂陵水。又西有守御寧溪千戶所,洪武二十九年三月置。東有毛俊鎮、北有乾溪鎮、西南有大橋鎮三巡檢司。又西有小山堡、張家陂二巡檢司,後廢。)

嘉禾(州西南。崇禎十二年以桂陽州之倉禾堡置,析臨武縣地益之。東南有巋水,自藍山縣流入,北經石門山,又東北入州界。)

永州府(元永州路,屬湖南道宣慰司。)洪武元年為府。領州一,縣七。東北距布政司千八百二十里。

零陵(倚。北有湘水,經城西,瀟水自南來合焉,謂之湘口,有湘口關。又南有永水,源出縣西南之永山,北流入於湘水。北有黃楊堡巡檢司,本高溪市,隆慶元年徙治,更名。)

祁陽(府東北。舊治在縣西,景泰元年十二月徙於今治。北有祁山,上有黃羆鎮。西北有四望山。西有湘水。又城北有祁水,源出邵陽縣,東北流入焉。南有浯溪,下流亦入湘水。又東有歸陽市、東南有白水市、西北有水隆太平市三巡檢司。又東北有湘江市巡檢司,後移於縣東北之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