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卷三十七 志第十三



▲太陽行度

求最高總度 置西域歲前積年,入總年零年月分日期立成內,各取前年前月前日最高行度並之。(如求十年,則取九年之類。蓋立成中行度,俱本年本月日足數也。如十年竟求十年,則逾數矣。月日義同。後仿此。)

求最高行度 置求到最高總度,加測定太陽最高行度,(二宮二十九度二十一分。)即年求年牡羊宮最高行度。如求次宮,累加五秒零六微。求次月,加四秒五十六微。

求中心行度(日平行度。)置積年入總年零年月日立成內,各取日中心行度並之,(取法同前。)內減一分四秒,即所求牡羊宮第一日中心行度。求各宮月日,按每日行度(五十九分八秒)累加之。(內減一分四秒,或雲西域中國里差,非是,蓋系己未年之末日度應也。)

求自行度 置其日中心行度,減其宮最高行度,即得。(即入盈縮歷度也。)

求加減差。(即盈縮差。)以自行宮度為引數,入太陽加減立成內,照引數宮度取加減差。(是名未定差。)其度下小餘,用比例法,以本加減差,與後度加減差相減,餘數通為秒,(如一分通為六十秒。)與引數小餘(亦通秒)相乘,得數為纖,(秒乘秒,得纖。)以六十收之,為微、為秒、為分。(如數多,先以六十收之為微,又以六十收之為秒,又以六十收之為分。)視前所得未定加減差數較,少於後數者(後度加減差)加之,多於後數者減之,是為加減定差分。(如無小餘,竟用未定差為定差。後準此。)

求經度黃道度。 置其日中心行度,以加減定差分加減之,(視定差引數自行宮度,在初宮至五宮為減差,六宮至十一宮為加差。)即得。

求七曜 置積年入立成內,取總年零年月日下七曜數並之,累去七數,餘即所求牡羊宮一日七曜。如求次宮者,內加各宮七曜數。如求逐日,累加一數,滿七去之。(求太陰、五星、羅計七曜並準此。)

▲太陰行度

求中心行度 置積年入立成內,取總零年月日下中心行度並之,得數,內減一十四分,(己未應轉。)即所求年牡羊宮一日中心行度。如求逐日,累加日行度。(十三度一零三五。)

求加倍相離度(月體在小輪行度,合朔後,與日相離。)置積年入立成內,取總年零年月日下加倍相離度並之,內減二十六分,即所求牡羊宮一日度也。如逐日,累加倍離日行度。(二十四度二二五三二二,半之,即小輪心離太陽數。)

求本輪行度(即月轉度。)置積年入立成內,取總零年月日下本輪行度並之,內減一四分,即所求牡羊宮一日度也。如求各日,累加本輪日行度。(十三度三分五四。)

求第一加減差(又名倍離差。)以加倍相離宮度為引數,入太陰第一加減立成內,取加減差。(未定差。)又與下差相減,余乘引數小余,得數為秒,(分乘分)以六十收之為分,用加減未定差,(後差多加少減,同太陽。)得第一分差。

求本輪行度 置其日本輪行度,以第一差分加減之。(視倍離度,前六宮加,後六宮減。)

求第二加減差 以本輪行定度度為引數,入太陰第二加減立成內,取未定差,依比例法,(同前。)求得零數加減之為第二加減差分。(視引數,六宮已前為減差,後為加差。)

求比數分 以們離宮度,入第一加減立成內,取比數分。如們離零分在三十分已上者,取下度比敷分。

求遠近度 以本輪行定宮度為引敷,入陰第二加減立成內,取遠近度分。其引數零分,亦依比例法取之。

求凡差定差 置比敷分,以遠近度通分乘之,以六十約之為分,即凡差。以凡差加入第二加減差,即為定差。

求經度 置其日太陰中心行度,以定差加減之,即太陰經度。(視本輪行定前減,以後加。)

▲太陰緯度

求計都與月相離度(入交定度。)置其日太限經度,內減其日計都行度,即計都與月相離度分。

求緯 以計都與月相離宮度為引數,入太陰緯度立成,(上宮用右行順度,下宮用左行逆度。)取其度分,依比例法求得零分加減之,(上六宮加,下六宮減。)得緯度分。(引數在六宮已前為黃道北,六宮後為黃道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