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演義》第二十三回 折大旗南軍失律 脫重圍北走還都


燕王奔還北平,檢閱將士,喪失二三萬,復聞大將張玉戰歿,不禁慟哭道:“兵敗不足慮,獨喪我良輔,實可痛恨。”諸將聞言,亦涕下不已。燕王經此次大創,意欲少休,獨道衍進言道:“臣前謂師行必克,但費兩日,兩日就是東昌的昌字,今東昌遭敗,已成過去,此後必獲全勝。”於是燕王復搜卒補乘,俟至來年再舉,暫且按下。
且說建文帝聞東昌大捷,歡慰非常,一面祭告太廟,一面開復齊泰、黃子澄原官,就是召還京師的李景隆,也赦罪勿問。有罪勿誅,如何振飭軍紀?御史大夫練子寧,宗人府經歷宋征,御史葉希賢,並奏言景隆失律喪師,且懷貳心,須亟正刑典,然後可謝宗社,勵將士。黃子澄亦上書請誅。是你舉薦包庇,何不自請坐罪?各奏上去,只留中不發,是時已是建文三年,建文帝方大祀圜丘,行慶賀禮,忽報燕王棣又出師北平,由保定南下了。帝乃命盛庸各軍嚴行堵御,正是:
捷書上達方相賀,敵騎重來又啟爭。
欲知兩軍決戰情形,且至下回再表。

本回敘南北戰事,一誤於李景隆,再誤於盛庸,白溝河之戰,燕王矢盡劍折,逸走登堤,景隆不麾軍追擒,使燕王得遇救殺回,轉致敗潰,是景隆之咎,固無可辭。若盛庸固明明奏捷東昌矣,烏得而言其誤乎?曰,既誘燕王入圍,何不仍用火器強弩,對待燕王。乃任其得救而逸,非誤而何?或謂建文有詔,不殺叔父,盛庸不敢違命,以至於此。曰: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苟利於國,專之可也。使乘此得殺燕王,則燕軍瓦解,大功告成,何至有再出之患乎?由斯以觀,則李景隆固有誤國之罪,盛庸亦不得謂非誤國也。故吾謂盛庸之罪,不亞於李景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