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集解》大宗師第六



〔一〕“始”字,據王氏原刻及集釋本補。

意而子見許由,許由曰:“堯何以資汝?”成云:“意而,古之賢人。”郭云:“資者,給濟之謂。 ”意而子曰:“堯謂我:‘汝必躬服仁義,而明言是非。'”成云:“必須己身服行,亦複明言示物。”許由曰:“而奚為來軹?而,汝也。軹同只。補只,說文“語已詞也”。武按:“ 躬服仁義”句,乃為人之所為,即人之君子也。夫堯既已黥汝以仁義,而劓汝以是非矣,宣云:“如加之以刑然。” 補周禮司刑“墨罪五百,劓罪五百”,註:“墨,黥也。先刻其面,以墨窒之。劓,截其鼻也。”釋文:“黥,其京反。劓,魚器反。” 汝將何以遊夫遙蕩、恣睢、轉徙之途乎?”成云:“恣睢,縱任也。轉徙,變化也。”按:言汝既為堯所誤,何以遊乎逍遙放蕩、縱任變化之境乎?補釋文:“遙蕩,王雲‘縱散也'。恣,七咨反。睢,郭、李雲‘許維反'。”武按:天地篇:“聖人之治天下,搖盪民心,使之成教易俗。”此文“遙”字,似當作“搖 ”。意而子曰:“雖然,吾願游於其藩。”宣云:“言雖不能遵途,願涉其藩籬。”許由曰:“ 不然。夫盲者無以與乎眉目顏色之好,瞽者無以與乎青黃黼黻之觀。”補釋文:“與音豫,下同。黼音甫。黻音弗。觀,古亂反。”成云:“盲者,有眼睛而不見物;瞽者,眼無眹縫,如鼓皮也。作斧形謂之黼,兩己相背謂之黻。”意而子曰:“夫無莊之失其美,成云:“無莊,古之美人,為聞道故,不復莊飾,而自忘其美色。” 據梁之失其力,成云:“據梁,古之多力人,為聞道守雌故,失其力。”黃帝之亡其知,成云:“黃帝有聖知,亦為聞道故,能忘遣其知。”皆在鑪捶之間耳。釋文:“捶,本又作錘。”成云:“鑪,灶也。錘,鍛也。三人以聞道契真,如器物假鑪冶打鍛以成用耳。”庸詎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補我劓,使我乘成以隨先生邪?”宣云:“乘,猶載也。黥劓則體不備,息之補之,複完成矣。天今使我遇先生,安知不使我載一成體以相隨邪? ”許由曰:“噫!未可知也。我為汝言其大略。吾師乎!吾師乎!□萬物而不為義,澤及萬世而不為仁,司馬云:“□,碎也。”盧文弨云:“說文作□,亦作□。隸省作□。”成云:“素秋霜降,碎落萬物,非有心斷割而為義;青春和氣,生育萬物,非有情恩愛而為仁。 ” 補釋文:“□,子兮反。”武按:吾師乎,指以下所言為師,即道也。“□萬物”二句,為天之所為也,且針對上“躬服仁義”句而矯正之。長於上古而不為老,成云:“ 萬象之前,先有此道,而日新不窮。”按:語又見前。覆載天地、刻雕眾形而不為巧。成云:“天覆地載,以道為原,眾形雕刻,鹹資造化,同稟自然,故巧名斯滅。”此所遊已。”宣云:“應上游。” 補上數語,與上文“夫道有情有信”節義同,故此之所游,即游於道也。

顏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謂也?”曰:“回忘仁義矣。”曰:“可矣,猶未也。”他日複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忘禮樂矣。”曰:“可矣,猶未也。”補或謂仁義深而禮樂淺,仁義內而禮樂外,其忘也,應自淺而深,自外而內,本文不然,疑有倒誤。淮南道應訓,文與此同,惟先忘禮樂,仁義次之,似當據正。武曰:不然。仁義之施由乎我,禮樂之行拘於世。由乎我者,忘之無與人事;拘於世者,忘之必駭俗情。是以孟孫之達,且進世知;孟、琴之歌,遂來面誚。此回所以先忘仁義而後忘禮樂,蓋先易而後難也。淮南誤倒,當 據此以正之也。他日複見,曰:“回益矣。”曰:“ 何謂也?”曰:“回坐忘矣。”司馬云:“坐而自忘其身。”仲尼蹴然曰:“何謂坐忘? ”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成云: “墮,毀廢。黜,退除。”補釋文:“蹴,子六反,崔雲‘變色貌。'墮,許規反,徐待果反。”離形去知,宣云:“總上二句。”○補墮肢體,離形也;黜聰明,去知也。即以刑為體也。同於大通,成云:“冥同大道。” 補奚侗曰:“大當作化。下文‘同則無好也,化則無常也',即分釋此兩句。淮南道應訓正作‘洞於化通'。”此謂坐忘。”補如此,可謂天之君子矣。 仲尼曰:“同則無好也,宣云: “無私心。”化則無常也。宣云:“無滯理。”而果其賢乎!丘也請從而後也。” 爾誠賢乎!吾亦願學。極贊以進回。 補注“願學”,非。說苑指武篇孔子曰“吾所願者,顏氏之計。吾願負衣冠而從顏氏子也”,即此“請從而後 ”之謂也。又在宥篇雲“墮爾形體,吐爾聰明,倫與物忘,大同乎涬溟,解心釋神,莫然無魂”,可作此節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