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集解》雜篇第二十三庚桑楚



有生,□也,釋文:“徐於減反。字林云:‘釜底黑也。'宣云:“有生皆出於闇穆,如釜底一抹皆黑,無彼此分別也。”披然曰移是。 今忽然披曉於人曰“汝當移而從是”,此由我而生是非也。嘗言移是,試言之。非所言也。宣云:“本不足言。”雖然,不可知者也。然世人亦不知此也。臘者之有膍胲,可散而不可散也;成云:“臘,大祭。膍,牛百葉。胲,備也,亦言是牛蹄也。臘祭之時,牲牢甚備,至於四肢五藏,並皆陳設。祭事既訖,方複散之,則以散為可;若其祭未了,則不合散,又以散為不可。”觀室者周於寢廟,又適其偃焉,釋文:“司馬、郭云:‘偃,屏側也。'”桂馥云:“屏當為庰。急就篇‘庰廁清圂糞土壤',顏註:‘庰,僻偃之名也。'”郭慶藩云:“偃當作匽。周禮宮人‘為其井匽' ,鄭司農云:‘匽,路廁也。'燕策‘宋王鑄諸侯之象,使侍屏匽',屏匽即庰廁也。”為是舉移是。請嘗言移是。微物之散否有時,一室之觀覽必悉,為此而舉及移是,則請試言移是。是以生為本,以知為師,此以我之生為根本,以我之心知為師。因以乘是非;因此相乘而起是非。果有名實,因以己為質;使人以己為節,因以死償節。郭云:“質,主也。”案:果有名實可爭,因以己身為主,使人皆從己以為節義,因共以死守之,所謂“殺身以成名”也。若然者,以用為知,以不用為愚,以徹為名,以窮為辱。 若然者,非特死生我不自主,即知愚榮辱亦皆不自主。其舉而用,則我是賢知也;棄而不用,則我是庸愚也;徹而上達,則我為榮名也;窮而在下,則我為恥辱也。移是,今之人也,惟以權力移,此今之人也。是蜩與學鳩同於同也。逍遙遊篇言蜩與鴬鳩笑大鵬,是二蟲同一無知也。今人如此,不與二蟲等誚乎!

蹍市人之足,則辭以放驁,釋文:“蹍,女展反。廣雅云:‘履也。'”宣云:“辭謝以放肆自引罪。”兄則以嫗,宣云:“蹍兄足則不必辭謝引罪,但煦嫗憐之而已。”大親則已矣。成云:“若父蹋子足,則閔然而已,不復詞費。”宣云:“可知道以相忘為至也。 ”故曰:至禮有不人,郭云:“ 視人若己。”至義不物,郭云: “若得其宜,則物皆我也。”至知不謀,成云:“率性而照。”至仁無親,郭云:“辟之五藏,未曾相親而仁已至矣。”至信辟金。宣云:“不須以金為質。”

徹志之勃,宣云:“徹,毀。勃,亂也。”解心之繆,成云:“ 繆,系縛也。”去德之累,達道之塞。達,通也。富、貴、顯、嚴、名、利六者,嚴,威。勃志也;容、動、色、理、氣、意六者,繆心也;容貌、動作、顏色、詞理、氣息、情意也。惡、欲、喜、怒、哀、樂六者,累德也;去、就、取、與、知、能六者,塞道也。知音智。此四六者不蕩胸中則正,郭云:“蕩,動也。”正則靜,靜則明,明則虛,虛則無為而無不為也。

道者,德之欽也;道無可見,見其德之流行,則共仰為有道之人,故曰道者德之欽。生者,德之光也;成云:“天地之大德曰生,故生化萬物者,盛德之光華也。”性者,生之質也。成云:“質,本也。自然之性,是稟生之本。”性之動謂之為,郭云:“以性自動,故稱為耳,此乃真為,非有為也。” 為之偽謂之失。成云:“感物而動,性之欲。偽情,分外有為,謂之喪道。”

知者,接也;接物而知之,謂之知。知者,謨也;知音智。謨,謀也。見事而慮之,故因謨見智。知者之所不知,猶睨也。雖智者有所不知,如目斜視一方,故不能遍,是以用智而偏,不如寂照。

動以不得已之謂德,迫而後動,乃見盛德。動無非我之謂治,舍我逐物則亂,反是則治。名相反而實相順也。騖名則偽而亂,終至相反;求實則真而治,終無不順。

羿工乎中微而拙於使人無己譽,中微則人譽己,是工拙常相因也。惟大道能無名。聖人工乎天而拙乎人。郭云:“任其自然,天也;有心為之,人也。”夫工乎天而俍乎人者,唯全人能之。釋文:“俍音良。”成云:“俍,善也。全人,神人也。”案:聖人謂堯、舜以下,全人謂伏羲以上。唯蟲能蟲,唯蟲能天。成云:“鳥飛獸走,能蟲也,蛛網蜣丸,能天也,皆稟之造物,豈仿效之所能致!”案:言蟲之能亦不齊。全人惡天,惡人之天,而況吾天乎人乎!人言全人惡天,非惡天也,特惡人之天耳,謂己不順性而偽為也。若直以人為天,而使天下皆從己,則更非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