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集解》德充符第五



魯哀公問於仲尼曰:“衛有惡人焉,曰哀駘它。 釋文:“惡,醜。李云:‘哀駘,醜貌。它其名。'” 補釋文:“駘音台。”丈夫與之處者,思而不能去也。婦人見之,請於父母曰‘與為人妻,甯為夫子妾'者,十數而未止也。未嘗有聞其唱者也,常和而已矣。未嘗先人,感而後應。 補孔子集語引“常和人而已矣”其下,注云:“ 明本無人字。”武按:應照補。無君人之位,以濟乎人之死,宣云:“濟,猶拯也。” 補郭云:“明物不由權勢而往。”無聚祿以望人之腹。李楨云:“說文:‘ 望,月滿也。'腹滿為飽,猶月滿為望,故以擬之。”  補郭云:“明非求食而往。”又以惡駭天下,非以美動人。 補釋文:“駭,胡楷反。崔本作駴。”成云:“驚駭。” 和而不唱,未嘗招引人。知不出乎四域,知名不出四境之遠。 正淮南主術訓:“昔者神農之治天下也,神不馳於胸中,智不出於四域。”注云:“信身在中。”是此“知”字當讀智。郭云:“不役思於分外。” 成云:“忘心遣智,率性任真。”二說得之。王誤讀知如字,且平添一“名”字,非句義所有。且而雌雄合乎前。宣云:“婦人丈夫,皆來親之。” 補郭云:“入獸不亂群,入鳥不亂行。”成云:“ 雌雄,禽獸之類。”其意以為“雌雄”二字祇可以名禽獸也。然管子霸形篇“令其人有喪雌雄”,註:“失男女之偶。”則人之男女亦得名之。此總上丈夫婦人皆來會聚於其前也。是必有異乎人者也。寡人召而觀之,果以惡駭天下。與寡人處,不至以月數,而寡人有意乎其為人也;郭云:“未經月,已覺其有遠處。”不至乎期年,而寡人信之。國無宰,寡人傳國焉,成云: “國無良宰,傳以國政。”釋文:“傳,丈〔一〕專反。” 補釋文:“期音基。”悶然而後應,悶然不合於其意,而後應焉。 補釋文:“悶然,音門,李云:‘不覺貌。'”成云:“不覺之容,亦是虛淡之貌。”泛而若辭。泛然不系於其心,而若辭焉。 補前漢賈誼傳:“泛乎若不系之舟。 ”寡人醜乎,李云:“醜,慚也。” 補則陽篇“犀首聞而恥之”,又曰“華子聞而醜之”,同一句意。可知醜即恥也。卒授之國。無幾何也,去寡人而行,成云:“俄頃之間,逃遁而去。”寡人恤焉若有亡也,宣云:“恤,憂貌。”若無與樂是國也。是何人者也?”仲尼曰:“丘也,嘗使於楚矣,適見□子食於其死母者,釋文:“□,本又作豚。”郭註:“食,乳也。” 補釋文:“使,音所吏反,本亦作遊。□,徒門反。”武按:史記孔子世家,陳、蔡聞楚聘孔子,乃發徒役,圍孔子於野。於是使子貢至楚,楚昭王興師迎孔子,然後得免。昭王將以書社地七百里封 孔子,令尹子西阻之,昭王乃止。其秋,昭王卒於城父。孔子自楚反乎衛。是歲也,孔子年六十三,而魯哀公六年也。約在哀公十一年,季康子以幣迎孔子,孔子歸魯,以後不復出,並無使楚事。一本“ 使”作“遊”,是也。少焉眴若,皆棄之而走。釋文:“眴,本亦作瞬,司馬云:‘驚貌。'”俞云:“ 眴若,猶眴然。徐無鬼篇:‘眾狙恂然棄而走。'眴、恂,並□之假借。說文:‘□,驚辭也。'始就其母食,少焉,覺其死,皆驚走也。”不見己焉爾,不得類焉爾。郭云:“生者以才德為類,死而才德去矣,故生者以失類而走也。”按:言□子以母之不顧見己而驚疑,又不得其生之氣類而捨去也。所愛其母者,非愛其形也,愛使其形者也。成云:“使其形者,精神也。” 補成云:“郭注曰:‘ 使形者,才德也。'而才德者,精神也。豚子愛母,愛其精神;人慕駘它,慕其才德者也。”戰而死者,其人之葬也,不以翣資,郭云:“翣者,武所資也。戰而死者,無武也,翣將安施!”成云: “翣者,武飾之具,武王為之,或雲周公作也。其形似方扇,使車兩邊。軍將行師,陷陣而死,及其葬日,不用翣資。是知翣者,武之所資,無武則翣無所資,以喻無神則形無所愛也。”李云:“資,送也。” 正釋文:“翣,所甲反。”武按:說文:“翣,棺羽飾也。天子八,諸侯六,大夫四,士二。”釋名釋喪制篇:“翣,齊人謂扇為翣。此似之也,象翣扇為清涼也。翣有黼有畫,各以其飾名之也。”呂氏春秋孟冬紀節喪篇:“ 世俗之行喪,載之以大輴,羽旄旌旗如雲。僂翣以督之,珠玉以備之,黼黻文章以飾之。”高註:“僂,蓋也。翣,棺飾也。畫黼黻之狀如扇翣於僂邊。”荀子禮論:“然後皆有衣衾多少厚薄之數,皆有翣菨文章之等,以敬飾之。”註:“鄭康成云:‘蔞翣,棺之牆飾也。以木為筐,以白布畫為雲氣,如今之攝也。'”淮南泛論訓:“周人牆置翣。”註:“周人兼用棺槨,故牆設翣,狀如今要扇,畫文,插置棺車箱以為飾。多少之差,各從其爵命之數也。”白虎通論:“周人浸文,牆置翣,加巧飾。”觀上各說,翣 者,古所未有,因周人尚文,故有此巧飾。是飾其文也,郭、成乃謂為武飾,恐屬臆說。且自天子至士,皆得用之,特各從其爵命之數,多少不等耳。以呂氏所斥世俗之喪觀之,想其時庶人亦皆用翣,不復遵爵命之數矣,何以戰而死者獨不得用邪?惟荀子禮論〔二〕云:“刑餘罪人之喪,棺槨三寸,衣衾三領,不得飾棺。”豈以刑餘罪人之制待戰死者歟?夫戰而降敵,或臨戰而遁,因以致死者,則信乎其為罪人,而不得以翣資矣,然此皆不得謂之戰而死者也。所謂戰而死者,衝鋒陷陣,奮不顧身,殺敵力竭而死者也。若然者,豈僅武勇,且亦忠烈,國人方以其為國捐軀,崇德報功之不暇,而顧以刑餘罪人待之,斥去其翣乎!魯童汪踦死齊師,魯人慾勿殤,重汪踦,問於仲尼。仲尼曰:“能執干戈以衛社稷,雖欲勿殤也,不亦可乎!”豈此之戰而死者,獨不得比於汪踦乎?必無是理也。以此證之,郭、成之說,其不當明矣。武以為翣者,飾文也,戰則重武,而非講文之時。下所謂“無其本”者,無文之本也。且兵凶戰危,民人離散,亦何從為之備翣?而戰死者必非一人,又焉得人人而備之?此則其餘義也。刖者之屨,無為愛之,釋文:“為,於偽反。”郭云:“愛屨者,為足故耳。”皆無其本矣。翣本於武,屨本於足。 正翣本於文。為天子之諸禦,不爪翦,補淮南兵略訓“不爪翦”,注云:“去手足爪。鬋、翦同。”不穿耳;禦女不加修飾,使其質全。娶妻者止於外,不得複使。匹夫娶妻,休止於外,官不役之,使其形逸。 補禮記禮運:“三年之喪,與新有昏者,期不使。”形全猶足以為爾,上二事,皆全其形。而況全德之人乎!宣云:“德全則有本,人豈能不愛乎!”今哀駘它未言而信,無功而親,使人授己國,唯恐其不受也,是必才全而德不形者也。”  補德充於內,不形於外。寓言篇孔子云:“夫受才乎大 本,複靈以生。”列禦寇篇:“搖而本才。”郭訓才為本性。釋文:“一本才作性。”與此“ 才”字義同。哀公曰:“何謂才全?”仲尼曰:“ 死生存亡,窮達貧富,賢與不肖,毀譽、饑渴、寒暑,是事之變,命之行也,成云:“並事物之變化,天命之流行。” 補山木篇仲尼曰:“饑溺寒暑,窮桎不行,天地之行也,運物之泄也。”義與此同。日夜相代乎前,語又見齊物論篇。 補事變命行,互相替代,前逝後繼,不捨晝夜。 而知不能規乎其始者也。宣云: “雖有知者,不能詰其所自始。” 補禮記儒行“其規為有如此者”,疏:“但自規度所為之事而行。”戰國策“齊無天下之規”,註:“規,猶謀也。”則規者,謀度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於靈府。成云:“滑,亂也。”郭云:“ 靈府,精神之宅。”宣云:“惟其如是,故當任其自然,不足以滑吾之天和,不可以擾吾之靈府。” 補事變命行,既不可謀度其始,則維安於無可奈何,任天之行,而不可有所好惡入於靈府,以亂吾之和德也。庚桑楚篇“皆天也,非人也,不足以滑成,不可內於靈台”,義與此同。靈台,即靈府,心之謂也。成,即下文“德者成和之修”之成也。又山木篇仲尼曰:“化其萬物,而不知其禪之者,焉知其所終?焉知其所始?正而待之而已耳。”亦足與此段相發明。使之和豫通而不失於兌,使日夜無郤而與物為春,李云:“兌,悅也。郤,間也。”宣云:“使和豫之氣流通,不失吾怡悅之性,日夜無一息間隙,隨物所在,同游於春和之中。”正韻會:“兌,穴也。”易說卦傳云:“兌為口。”淮南道應訓雲“則塞民於兌”,註:“ 兌,耳目口鼻也。”老子“塞其兌,閉其門”,王弼註:“兌,事欲之所由生;門,事欲之所由從。”則王意亦以穴訓兌也。文子下德篇:“人之情,思慮聰明喜怒也。故閉四關,(註:耳目口鼻。)止五遁,(註:五情。)即與道淪。是故神明藏於無形,精氣反於至真。 ”據上各說,則此文為使和氣逸豫流通於內,而毋使散失於耳目口鼻之穴也。下文“內保之而外不蕩”,即為此文取譬。蓋修道之 要,在嗇精凝神,如和氣由竅穴散失,則精無由嗇,而神無由凝,斯道無由成。故上文曰“聽止於耳”,曰“徇耳目內通〔三〕”,即恐失於兌也。老子之塞兌,文子之閉關,亦同此義。能不失於兌,則能如文子所雲“神明藏於無形,精氣反於至真”矣。否則,神明何由藏?精氣何由反哉?廣成子語黃帝以至道,亦惟曰:“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又曰:“ 慎女內,閉女外。”所謂無視聽而閉外,非即不失於兌之義乎?如道家之魏伯陽,則尤明揭其旨曰:“耳、目、口三寶,固塞勿發揚。”蓋由此文悟得者也。此文道家視之為秘要,而郭、成諸氏,乃訓之為悅,無亦昧於莊氏之旨,而未尋究前後文義乎! 是接而生時於心者也。宣云:“ 是四時不在天地,而吾心之春,無有間斷,乃接續而生時於心也。” 補“接”字,承“日夜無郤”;“時” 字,承“春”。即日夜接續,生春和之氣於心而不間也。與老子“綿綿若存,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之義同。綿綿者,即接而無郤也。抱一者,如在宥篇“我守其一以處其和”也。又陰陽合一謂之和,則抱一即處和也。能無離者,勉人處和不可斷離,即接而生和也,又與易“成性存存”之義同。陳淳曰:“性字從生從心,是人生來具是理於心,方名曰性。”是性即具理之心也。朱註:“存,謂存而又存,不已之意。”亦即接而生春和之時於心也。推之佛書“無所住而生其心”,其義亦無不同。無所住者,可釋為無所執著,亦可釋為無所停住。無所停住,即接之義也。生其心者,生其清淨心也。欲清淨生心,不和而能之乎?蓋不和則陰陽不調,心必煩擾矣。此數語,為修道奧竅,儒與釋不能外之也。 是之謂才全。”“何謂德不形?”曰:“平者,水停之盛也。郭云:“天下之平,莫盛於停水。”其可以〔四〕為法也,郭云:“無情至平,故天下取正焉。” 補至平者莫如水,故人之求平者,皆以水為準則。天道篇:“水靜則明燭鬚眉,平中準,大 匠取法焉。 ”大匠取法者,如考工記“匠人建國,水地以縣”,註:“於四角立植,(疏:柱也。)而縣以水,望其高下。高下既定乃為位而平地。”如今建築家用水準器以取平然,故曰“其可以為法也”。心而能平,亦猶是焉。 內保之而外不蕩也。蕩,動也。內保其明,外不動於物。 補文子上德篇:“莫鑒於流潦而鑒於止水,以其內保之止而不外蕩。”武按:平則能內保,停則不外蕩,此喻內保其和而不失於兌也。德者,成和之修也。宣云:“修太和之道既成,乃名為德也。” 補繕性篇“夫德者,和也”,言得和於心謂之德。此為上文“游心於德之和”作釋。 德不形者,物不能離也。”含德之厚,人樂親之。 補物不能離者,物自最之也,此為德之符。哀公異日以告閔子曰:“始也,吾以南面而君天下,執民之紀,而憂其死,成云:“執持綱紀,憂於兆庶,飲食教誨,恐其夭死。” 補成云:“姓閔,名損,字子騫,宣尼門人,在四科之數,甚有孝德,魯人也。”論語“德行顏淵、閔子騫” ,即其人也。吾自以為至通矣。今吾聞至人之言, 宣云:“孔子之言哀駘它者。”恐吾無其實,輕用吾身而亡其國。補孔子集語引“其國”作“吾國”,崇本、世本同,當從之。 吾與孔丘,非君臣也,德友而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