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七十六



田從典,字克五,山西陽城人。父雨時,明諸生。寇亂,挈子及兄之孤徙避,度不能兼顧,棄子負兄子以走。賊退,求得子草間,即從典也。

從典篤學,以宋五子為宗。康熙二十七年,成進士。鏇居父喪,事必遵家禮。服終,就選。三十四年,授廣東英德知縣。縣地瘠,賦籍不可稽,詭寄逋逃,民重困。陋例兩加至八九錢,名曰“均平”。從典盡革之,清其籍。

四十二年,行取,四十三年,授雲南道御史。疏言:“督撫不拘成例,請調州縣,有秉公者,即有徇私者。州縣求調,其弊有三:圖優缺,避沖繁,預為卓薦地。督撫濫調,其弊亦有三:徇請託,得賄賂,引用其私人。名為整頓地方,簡拔賢良,實乃巧開捷徑。屢經敗露,有駭聽聞。嗣後請除江、浙等省一百一十餘縣錢糧難徵,及邊遠煙瘴地,仍舊例調補,其他不準濫調。”又疏言:“京官考選科道,令部院堂官保送,恐平日之交結,臨時之營謀,在所難免。請敕吏部,遇考選科道,凡正途部屬,及自知縣升任中、行、評、博,與翰林一體論俸開列,聽候考選。”均下部議行。巡視西城,罷鋪墊費。察通州倉儲,僦神祠以居,廟祝不受值,不入也。

四十九年,擢通政司參議。屢遷轉授光祿寺卿。寺故有買辦人,虧戶部帑至四十一萬餘,從典請限年帶銷。遷左副都御史,再遷兵部侍郎,並命兼領光祿寺。五十八年,遷左都御史。兩江總督常鼐疏言安徽布政使年希堯、鳳陽知府蔣國正婪取,為屬吏所訐。命從典與副都御史屠沂往按,國正坐斬,希堯奪官。五十九年,擢戶部尚書。雍正元年,調吏部。二年,協辦大學士。三年,授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六年三月,乞休,優詔褒許,加太子太師致仕。賜宴於居第,令部院堂官並集,發帑治裝,行日,百官祖餞,馳驛歸里,驛道二十里內有司送迎。入辭,賜御榜聯並冠服、朝珠。四月乃行,甫一舍,次良鄉,病大作,遂卒,年七十八。上聞,以從典子懋幼,遣內閣學士一、侍讀學士一為治喪,散秩大臣一、侍衛六奠茶酒,並命地方官送其喪歸里。賜祭葬,諡文端。

懋,自蔭生授刑部員外郎,世宗命改吏部,遷郎中,授貴州道御史。乾隆初,遷禮科給事中。疏言河南秋審寬縱,巡撫尹會一、按察使隋人鵬下吏議。又劾工部尚書趙弘恩受賕,奪官,戍軍台。遷鰿臚寺少卿。高宗獎懋敢言,超擢副都御史。遷刑部侍郎,調吏部。十一年,上責懋奏事每漏言,且嗜酒務博,命解任歸里讀書。十四年,召授吏部侍郎。以僕從鬥毆傷人,責懋舊習未悛,仍命歸里讀書。家居二十年,卒。

高其位,字宜之,漢軍鑲黃旗人。父天爵,語在忠義傳。其位初隸鑲白旗,自筆帖式管佐領。康熙間,以署參領從軍駐襄陽。叛將楊來嘉、王會等以二萬人出掠,將攻南漳,其位率二十騎覘敵,與遇,越敵隊入南漳,與共守,敵圍攻不能下。叛將譚弘以三萬人犯鄖陽,其位將百人扼楊谿鋪,與相持七十餘日。糧盡,煮馬韉以食。副都統李麟隆援至,合擊,大敗之。尋追論禦敵穀城失利,奪官。久之,授火器營操練校尉,襲其祖尚義二等阿達哈哈番。從大將軍裕親王福全討噶爾丹,戰於烏闌布通,破駱駝營,擢參領。授甘肅永昌副將。明法令,築堡塞,邊境肅清。遷湖廣襄陽總兵。擢提督,賜孔雀翎、櫜鞬、鞍馬。調江南。兩江總督常鼐有疾,上命其位署理。世宗即位,召入覲,鏇命回提督任。奏請保護聖躬,上褒其有愛君之心,溫詔嘉許。雍正二年秋,奏飛鴉食蝗,秋禾豐茂。上以蝗不成災,傳示王大臣,賜詩褒之。冬,奏進黃浦漁人網得雙夔龍紐未刻玉印,上賜以四團龍補服。三年,授文淵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加太子少傅。以衰老辭,不許。改隸鑲黃旗。賜壽,賚榜聯及白金千。屢乞休,乃命以原官致仕。五年,卒,賜祭葬,諡文恪。

子高起,以蔭生授四川茂州知州。累遷兵部尚書,坐事奪官逮治。乾隆初,戍軍台,釋回。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