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演義》第六十七回 四國耀威津門脅約 兩江喋血戰地埋魂

  第六十七回 四國耀威津門脅約 兩江喋血戰地埋魂
卻說英法俄美四國艦隊,自廣東駛至上海,各遣員齎書赴蘇州,見江蘇巡撫趙德轍。德轍把來書瞧閱,乃是致滿大學士裕誠書,當即與洋員說明,願將來書投遞北京,叫他在上海候覆,洋員答應自去。趙德轍即咨送江督何桂清,何桂清時駐常州,接德轍咨文,並四國來書,遂飛驛馳奏。鹹豐帝立召大學士裕誠,及軍機大臣會議。議了半日,方定計簡放黃宗漢為欽差,赴粵辦理交涉,一面由裕誠署名,答覆英法兩國,是令他速赴廣東,與黃宗漢會商;並說本大臣參謀內政,未預外事,不便直接。復美使書,也是令他赴粵,不過有要他排解的意思。復俄使書,略說中俄原約,只在黑龍江互市,如有相爭事件,可速赴黑龍江,自有辦事大臣接商,無庸與本大臣交涉。這等復書,仍飭江督何桂清轉交。偏這英使額爾金,法使噶羅,不肯照行,仍牽率俄美兩使,向天津進發。
鹹豐八年三月,四國軍艦,雲集白河口,投書直督譚廷襄,仍請轉達首相。廷襄是照例奏聞,詔令戶部侍郎崇禮,內閣學士烏爾焜泰,馳赴天津,會同直督,照會各國使臣,約期開議。不意英法兩使,復稱欽差非中國首相,不便和議,決詞拒絕。外人得步進步,原是狡獪,然亦由中國自召。只俄美兩使,算是接見,相與往來,但不過是空言敷衍,毫無效果。這位譚制台,恰格外巴結,差了武弁,駕著小船,引導洋人進出。洋人本未識大沽險要,至此往來窺測,探悉路徑,又見大沽防務疏忽得很,突於四月初八日,駛入小輪船數艘,懸起英法兩國紅旗,開炮擊大沽炮台。守台官游擊沙春元、陳毅等,倉猝迎戰,卒以眾寡不敵,次第殉難,前路炮台陷。副都統富勒登太,守住後路,猝聞前軍失守,逃得不知去向,後路炮台又陷。這一仗戰爭,提督張殿元,總兵達年,副將德奎,在大沽附近,吃糧不管事,由他搗入。鹹豐帝聞警大怒,把提督、總兵、副將各人,革職拿問,特命親王僧格林沁,帶兵赴天津防守;又命親王綿愉,總管京師團防事務,嚴行巡邏。
僧親王抵天津後,俄美二使,願居間排解,只乞改派相臣議款。僧親王復據實陳奏,鹹豐帝不得已,命大學士桂良,吏部尚書花沙納,再赴津議款。這時候,清廷大臣,如惠親王綿愉,尚書端華,大學士彭蘊章等,關心和議,記起這位和事老耆大臣來,當即聯銜保奏。要送他老命了。鹹豐帝立命陛見,和事老耆英,挺然出來,造膝密陳,似乎有絕大經濟,不由鹹豐帝不信,叫他自展謀猷,不必附合拘泥,隨賞給侍郎銜,飭至天津商辦。耆英抵津,坐著綠呢轎,徑去拜會英使,投刺進去。等候了好一歇,由翻譯出來,說聲擋駕。耆英私問翻譯,為什麼不見?翻譯道:“耆大人想忘記廣東的事情了。原約許英人二年入城,什麼到了四五年,尚未踐約。耆大人!你還是回去的好,免得多勞往返。”譏諷之言,不堪入耳。耆英回見桂良,便將此事說明,挽桂良奏請召回。桂良隨即出奏,耆英即收拾行李,馳還通州。忽有廷寄頒到,令他仍留天津,自行酌辦。耆英回京心急,仍自啟行;到了京師,巧遇巡防大臣綿愉,問他未奉諭旨,如何回來?耆英便說英使懷恨,不便在津,是以急回。綿愉恐坐保舉失察罪,即上本參劾。鹹豐帝本不悅耆英,接閱此奏,便降旨詰責,說他離差罪小,諉過罪大,有負委任,賜令自盡。可憐這位和事老,白髮蒼顏,還不得善終,這也是甘心誤國的報應。外交官聽著!
誰知耆英雖死,衣缽恰傳出不少,桂良、花沙納,統是得著耆英的秘訣。英人要約五十六條,法人要約四十二條,都一一照奏。小子於英法要求各條款,也記不勝記,只最關緊要的,約有數條:第一是各派公使駐京;第二是準洋人持照至內地遊歷通商;第三是增開牛莊、登州、台灣、潮州、瓊州等處為商埠;第四是長江一帶,自漢口至海濱,由外人選擇三口,以便往來通貨;第五是洋人得挈眷屬在京居住;第六是償英國商耗銀二百萬兩,軍費亦二百萬兩,法國減半。奏摺一上,廷臣鼓譟,都主張駁斥。你一本,我一本,大半痛哭陳辭,賽過賈長沙、陳同甫一流人物,其實統是紙上空談,無裨實用。還是鹹豐帝曉明大局,料知無人能戰,無地可守,沒奈何忍痛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