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卷一百三 萬石張叔列傳第四十三


萬石君少子慶為太僕,御出,上問車中幾馬,慶以策數馬畢,舉手曰:“六馬。”慶於諸子中最為簡易矣,【正義】:漢書“慶為大仆,御出,上問車中幾馬,慶以策數馬畢,舉手曰‘六馬’”。按:慶於兄弟最為簡易矣,然猶如此也。然猶如此。為齊相,舉齊國皆慕其家行,不言而齊國大治,為立石相祠。
元狩元年,上立太子,選群臣可為傅者,慶自沛守為太子太傅,七歲遷為御史大夫。
元鼎五年秋,丞相有罪,罷。【集解】:趙周坐酎金免。【索隱】:案漢書而知也。制詔御史:“萬石君先帝尊之,子孫孝,其以御史大夫慶為丞相,封為牧丘侯。”是時漢方南誅兩越,東擊朝鮮,北逐匈奴,西伐大宛,中國多事。天子巡狩海內,修上古神祠,封禪,興禮樂。公家用少,桑弘羊等致利,王溫舒之屬峻法,兒寬等推文學至九卿,更進用事,事不關決於丞相,丞相醇謹而已。在位九歲,無能有所匡言。嘗欲請治上近臣所忠、九卿鹹【集解】:服虔曰:“音‘減損’之‘減’。”宣罪,不能服,反受其過,贖罪。
元封四年中,關東流民二百萬口,無名數者四十萬,【索隱】:案:小顏雲“無名數,若今之無戶籍”。公卿議欲請徙流民於邊以適之。上以為丞相老謹,不能與其議,乃賜丞相告歸,而案御史大夫以下議為請者。丞相慚不任職,乃上書曰:“慶幸得待罪丞相,罷駑無以輔治,城郭倉庫空虛,民多流亡,罪當伏斧質,上不忍致法。原歸丞相侯印,乞骸骨歸,避賢者路。”天子曰:“倉廩既空,民貧流亡,而君欲請徙之,搖盪不安,動危之,而辭位,君欲安歸難乎?”【索隱】:難音乃彈反。言欲歸於何人。以書讓慶,慶甚慚,遂復視事。
慶文深審謹,然無他大略,為百姓言。後三歲餘,太初二年中,丞相慶卒,謚為恬侯。慶中子德,慶愛用之,上以德為嗣,代侯。後為太常,坐法當死,贖免為庶人。慶方為丞相,諸子孫為吏更至二千石者十三人。及慶死後,稍以罪去,孝謹益衰矣。
建陵侯【正義】:括地誌云:“漢建陵縣故城在沂州丞縣界也。”衛綰者,代大陵人也。【索隱】:地理志縣名,在代。【正義】:括地誌云:“大陵縣城在并州文水縣北十二里。”按:代王耳時都中都,大陵屬焉,故言代大陵人也。綰以戲車為郎,【集解】:應劭曰:“能左右超乘也。”如淳曰:“櫟機轊之類。”【索隱】:按:應劭雲“能左右超乘”。案今亦有弄車之戲。櫟音歷,謂超逾之也。轊音衛,謂車軸頭也。事文帝,功次遷為中郎將,醇謹無他。孝景為太子時,召上左右飲,而綰稱病不行。【集解】:張晏曰:“恐文帝謂豫有二心以事太子。”文帝且崩時,屬孝景曰:“綰長者,善遇之。”及文帝崩,景帝立,歲餘不噍呵【索隱】:誰何二音。誰何猶借訪也。一作“譙呵”。譙,責讓也,言不嗔責綰也。綰,綰日以謹力。
景帝幸上林,詔中郎將參乘,還而問曰:“君知所以得參乘乎?”綰曰:“臣從車士幸得以功次遷為中郎將,不自知也。”上問曰:“吾為太子時召君,君不肯來,何也?”對曰:“死罪,實病!”上賜之劍。綰曰:“先帝賜臣劍凡六,劍不敢奉詔。”上曰:“劍,人之所施易,【集解】:如淳曰:“施讀曰移。言劍者人之所好,故多數移易貿換之也。”【索隱】:上音移,下音亦。獨至今乎?”綰曰:“具在。”上使取六劍,劍尚盛,未嘗服也。郎官有譴,常蒙其罪,不與他將爭;有功,常讓他將。上以為廉,忠實無他腸,【索隱】:小顏云:“心腸之內無他惡也。”乃拜綰為河間王太傅。吳楚反,詔綰為將,將河間兵擊吳楚有功,拜為中尉。三歲,以軍功,孝景前六年中封綰為建陵侯。
其明年,上廢太子,誅栗卿之屬。【集解】:蘇林曰:“栗太子舅也。”如淳曰:“栗氏親屬也,卿,其名也。”【索隱】:栗姬之兄弟。蘇林雲栗太子之舅也。【正義】:顏師古云:“太子廢為臨江王,故誅其外家親屬也。”上以為綰長者,不忍,乃賜綰告歸,而使郅都治捕栗氏。既已,上立膠東王為太子,召綰,拜為太子太傅。久之,遷為御史大夫。五歲,代桃侯舍【正義】:故桃城在渭州胙城縣東三十里,劉舍所封也。為丞相,朝奏事如職所奏。【索隱】:以言但守職分而已,不別有所奏議也。然自初官以至丞相,終無可言。天子以為敦厚,可相少主,尊寵之,賞賜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