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卷四十五 韓世家第十五


十四年,與齊、魏王共擊秦,至函谷而軍焉。十六年,秦與我河外及武遂。襄王卒,太子咎立,是為釐王。
釐王三年,使公孫喜率周、魏攻秦。秦敗我二十四萬,虜喜伊闕。五年,秦拔我宛。【正義】:宛,於元反。宛,鄧州縣也,時屬韓也。六年,與秦武遂地二百里。【正義】:此武遂及上武遂皆宜陽近地。十年,秦敗我師於夏山。十二年,與秦昭王會西周而佐秦攻齊。齊敗,湣王出亡。十四年,與秦會兩周間。二十一年,使暴烝【正義】:音捐。韓將姓名。救魏,為秦所敗,烝走開封。
二十三年,趙、魏攻我華陽。【正義】:司馬彪云:“華陽,山名,在密縣。”鄭州管城縣南四十里。韓告急於秦,秦不救。韓相國謂陳筮【集解】:徐廣曰:“一作‘筌’。”【索隱】:徐廣雲一作“荃”。戰國策作“田荼”。曰:“事急,原公雖病,為一宿之行。”陳筮見穰侯。穰侯曰:“事急乎?故使公來。”陳筮曰:“未急也。”穰侯怒曰:“是可以為公之主使乎?夫冠蓋相望,告敝邑甚急,公來言未急,何也?”陳筮曰:“彼韓急則將變而佗從,以未急,故復來耳。”穰侯曰:“公無見王,請今發兵救韓。”八日而至,敗趙、魏於華陽之下。是歲,釐王卒,子桓惠王立。
桓惠王元年,伐燕。九年,秦拔我陘,城汾旁。【正義】:陘音刑。秦拔陘城於汾水之旁。陘故城在絳州曲沃縣西北二十里汾水之旁也。十年,秦擊我於太行,【正義】:太行山在懷州河內縣北二十五里也。我上黨郡守以上黨郡降趙。十四年,秦拔趙上黨,【正義】:韓上黨也。從太行山西北澤、潞等州是也。殺馬服子卒四十餘萬於長平。十七年,秦拔我陽城、負黍。【集解】:徐廣曰:“負黍在陽城。”【正義】:古今地名云:“負黍在洛州陽城西三十七里也。”二十二年,秦昭王卒。二十四年,秦拔我城皋、滎陽。二十六年,秦悉拔我上黨。二十九年,秦拔我十三城。
三十四年,桓惠王卒,子王安立。
王安五年,秦攻韓,韓急,使韓非使秦,秦留非,因殺之。
九年,秦虜王安,盡入其地,為潁州郡。韓遂亡。【正義】:亡在秦始皇帝十七年。
太史公曰:韓厥之感晉景公,紹趙孤之子武,以成程嬰、公孫杵臼之義,此天下之陰德也。韓氏之功,於晉未睹其大者也。然與趙、魏終為諸侯十餘世,宜乎哉!
【索隱述贊】韓氏之先,實宗周武。事微國小,春秋無語。後裔事晉,韓原是處。趙孤克立,智伯可取。既徙平陽,又侵負黍。景趙俱侯,惠又僭主。秦敗脩魚,魏會區鼠。韓非雖使,不禁狼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