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卷九十四 志第四十七



太宗淳化二年,以氵異水泛溢,浸許州民田,詔自長葛縣開小河,導氵異水,分流二十里,合於惠民河。

真宗鹹平五年七月,京師霖雨,溝洫壅,惠民河溢,泛道路,壞廬舍,知開封府寇準治丁岡古河泄導之。大中祥符元年六月,開封府言:"尉氏縣惠民河決。"遣使督視完塞。二年四月,陳州言:"州地洿下,苦積潦,歲有水患,請自許州長葛縣浚減水河及補棗村舊河,以入蔡河。"從之。九年,知許州石普請於大流堰穿渠,置二斗門,引沙河以漕京師。遣使按視。四月,詔遣中使至惠民河,規畫置壩子,以通舟運。

仁宗天聖二年二月,崇儀副使、巡護惠民河田承說獻議:重修許州合流鎮大流堰斗門,創開減水河通漕,省迂路五百里。詔遣使按視以聞。五年八月,都大巡護惠民河王克基言:"先準宣惠民、京、索河水淺小,緣出源西京、鄭、許州界,惠民河下合橫溝、白雁溝、京、索河下合西河、湖河、雙河、欒霸河、丈八溝,各為民間裁水蒔稻灌園,宜令州縣巡察。"七年,王克基言:"按舊制,蔡河斗門棧板須依時啟閉,調停水勢。"嘉祐三年正月,開京城西葛家岡新河,以有司言:"至和中,大水入京城,請自祥符縣界葛家岡開生河,直城南好草陂,北入惠民河,分注魯溝,以紓京城之患。"

神宗熙寧四年七月,程昉請開宋家等堤,畎水以助漕運。八月,三班借職楊琰請增置上下壩閘,蓄水備淺涸。詔琰掌其事。六年九月戊辰,將作監尚宗儒言:"議者請置蔡河木岸,計功頗大。"詔修固土岸。八年,詔京西運米於河北,於是侯叔獻請因丁字河故道鑿堤置閘,引汴水入於蔡,以通舟運。河成,舟不可行,尋廢。十月,詔都水監展惠民河,欲便修城也。九年七月,提轄修京城所請引霧澤陂水至鹹豐門,合京、索河,由京、索簽入副堤河,下合惠民。都水監謂:"不若於順天門外簽直河身,及於染院後簽入護龍河,至鹹豐門南復入京、索河,實為長利。"從之。

徽宗崇寧元年二月,都水監言:惠民河修簽河次下硬堰畢工。詔立捕獲盜泄賞。大觀元年十二月,開氵異河入蔡河,從京畿都轉運使吳擇仁之請也。政和元年十月己酉,詔差水官同京畿監司視蔡河堤防及淤淺者,來春並工治之。

廣濟河導菏水,自開封歷陳留、曹、濟、鄆,其廣五丈,歲漕上供米六十二萬石。

太祖建隆二年正月,遣使往定陶規度,發曹、單丁夫數萬浚之。三月,幸新水門觀放水入河。先是,五丈河泥淤,不利行舟。遂詔左監門衛將軍陳承昭於京城之西,夾汴水造斗門,引京、索、蔡河水通城濠入斗門,俾架流汴水之上,東進於五丈河,以便東北漕運。公私鹹利。三年正月,遣右龍武統軍陳承昭護修五丈河役,車駕臨視,賜承昭錢二十萬。乾德三年,京師引五丈河造西水磑。

太宗太平興國三年正月,命發近縣丁夫浚廣濟河。

真宗景德二年六月,開封府言:"京西沿汴萬勝鎮,先置斗門,以減河水,今汴河分注濁水入廣濟河,堙塞不利。"帝曰:"此斗門本李繼源所造,屢詢利害,以為始因京、索河遇雨即泛流入汴,遂置斗門,以便通泄。若遽壅塞,復慮決溢。"因令多用巨石,高置斗門,水雖甚大,而餘波亦可減去。三年,內侍趙守倫建議:自京東分廣濟河由定陶至徐州入清河,以達江、湖漕路。役既成,遣使覆視,繪圖來上。帝以地有隆阜,而水勢極淺,雖置堰埭,又歷呂梁灘磧之險,非可漕運,罷之。

仁宗天聖六年七月,尚書駕部員外郎閻貽慶言:"五丈河下接濟州之合蔡鎮,通利梁山濼。近者天河決盪,溺民田,壞道路,合蔡而下,漫散不通舟,請治五丈河入夾黃河。"因詔貽慶與水官李守忠規度,計功料以聞。

神宗熙寧七年,趙濟言:"河淺廢運,自此物賤傷農,宜議興復,以便公私。"詔張士澄、楊琰修治。八月,都提舉汴河堤岸司言:"欲於通津門汴河岸東城裡三十步內開河,下通廣濟,以便行運。"從之。八年,又遣琰同陳祐甫因汴河置滲水塘,又自孫賈斗門置虛堤八,滲水入西賈陂,由減水河注霧澤陂,皆為河之上源。九年,詔依元額漕粟京東,仍修壩閘,為啟閉之節。九年三月,詔遣官修廣濟河壩閘。元豐五年三月癸亥,罷廣濟輦運司,移上供物自淮陽軍界入汴,以清河輦運司為名,命張士澄都大提舉。七月,御史王植言:"廣濟安流而上,與清河溯流入汴,遠近險易較然,廢之非是。"詔監司詳議。七年八月,都大提舉汴河堤岸司言:"京東地富,谷粟可漕,獨患河澀。若因修京城,令役兵近汴穴土,使之成渠,就引河水注之廣濟,則漕舟可通,是一舉而兩利也。"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