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卷八十二 志第三十五



其四曰步晷漏,新曆不合前史。唐開元十二年測景於天下,安南測夏至午中晷在表南三寸三分,新曆算在表北七寸;其鐵勒測冬至午中晷長一丈九尺二寸六分,新曆算晷長一丈四尺九寸九分,乃差四尺二寸七分,其謬蓋若此。

其五曰步月離,諸歷遲疾、朏朒極數一同,新曆朏之極數少朒之極數四百九十三分,疾之極數少遲之極數二十分,不合曆法。

其六曰步交會,新曆妄設陽準、陰準等差,蓋欲苟合已往交食,其間復有不合者,則遷就天道,所以預定丁亥、戊子二歲日月之食,便見差違。

其七曰步五星,以渾儀測驗新曆星度,與天不合。蓋孝榮與同造歷人皆不能探端知緒,乃先造歷,後方測驗,前後倒置,遂多差失。夫立表驗氣,窺測七政,然後作歷,豈容掇拾緒餘,超接舊曆,以為新術,可乎?

新曆出於五代民間《萬分歷》,其數朔余太強,明歷之士往往鄙之。今孝榮乃三因萬分小歷,作三萬分為日法,以隱萬分之名。三萬分歷即萬分歷也。緣朔余太強,孝榮遂減其分,乃增立秒,不入歷格。前古至於宋諸歷,朔余並皆無秒,且孝榮不知王處訥於萬分增二,為《應天曆》日法,朔餘五千三百七,自然無秒,而去王朴用秒之歷。

臣與造《統元歷》之後,潛心探討復三十餘年,考之諸歷,得失曉然。誠假臣演撰之職,當與太史官立表驗氣,窺測七政,運算立法,當遠過前歷。

詔送監視測驗官詳之,達於尚書省。

時談天者各以技術相高,互相詆毀。諫議大夫單時、秘書少監汪大猷、國子司業權禮部侍郎程大昌、秘書丞唐孚、秘書郎李木言:"《乾道新曆》,荊大聲、劉孝榮同主一法,自初測驗以至權行施用,二人無異議。後緣新曆不密,詔訪求通曆者,孝榮乃訟阮興祖緣大聲補局生,自是紛紛不已。大聲官以判局提點曆書為名,乃言不當責以立法起算。不知起歷授時,何所憑據。且正月內五夜,比較孝榮所定五日並差,大聲所定五日內三日的中,兩日稍疏。繼伯壽進狀獻術,時等將求其曆書上台測驗,務求至當,而大聲等正居其官,乃飾辭避事,測驗弗精。且大聲、孝榮同立新法,今猶反覆,苟非各具所見,他日曆成,大聲妄有動搖,即前功盡廢。請令孝榮、大聲、堯臣、伯壽各具乾道五年五月已後至年終,太陰五星排日正對赤道躔度,上之御史台,令測驗官參考。"詔從之。

六年,日官言:"比詔權用《乾道歷》推算,今歲頒歷於天下,明年用何歷推算?"詔亦權用《乾道歷》一年。秋,成都歷學進士賈復自言,詔求推明熒惑、太陰二事,轉運使資遣至臨安,願造新曆畢還蜀,仍進《曆法九議》。孝宗嘉其志,館於京學,賜廩給。太史局李繼宗等言:"十二月望,月食大分七、小分九十三。賈復、劉大中等各虧初、食甚分夜不同。"詔禮部侍郎鄭聞監李繼宗等測驗。是夜,食八分。秘書省言,靈台郎宋允恭、國學生林永叔、草澤祝斌、黃夢得、吳時舉、陳彥健等各推算日食時刻、分數異同。乃詔諫議大夫姚憲監繼宗等測驗五月朔日食。憲奏時刻、分數皆差舛,繼宗、澤、大聲削降有差。

太史局春官正、判太史局吳澤等言:"乾道十年頒賜曆日,其中十二月已定作小盡,乾道十一年正月一日註:癸未朔,畢乾道十一年正月一日。《崇天》、《統元》二歷算得甲申朔,《紀元》、《乾道》二歷算得癸未朔,今《乾道歷》正朔小余,約得不及進限四十二分,是為疑朔。更考日月之行,以定月朔大小,以此推之,則當是甲申朔。今歷官弗加精究,直以癸未注正朔,竊恐差誤,請再推步。於是俾繼宗監視,皆以是年正月朔當用甲申。兼今歲五月朔,太陽交食,本局官生瞻視到天道日食四分半:虧初西北,午時五刻半;食甚正北,未初二刻;復滿東北,申初一刻。後令永叔等五人各言五月朔日食分數並虧初、食甚、復滿時刻皆不同。並見行《乾道歷》比之,五月朔天道日食多算二分少強,虧初少算四刻半,食甚少算三刻,復滿少算二刻已上。又考《乾道歷》比之《崇天》、《紀元》、《統元》三歷,日食虧初時刻為近;較之《乾道》,日食虧初時刻為不及。繼宗等參考來年十二月系大盡,及十一年正月朔當用甲申,而太史局丞、同判太史局荊大聲言《乾道歷》加時系不及進限四十二分,定今年五月朔日食虧初在午時一刻。今測驗五月朔日食虧初在午時五刻半,《乾道歷》加時弱四百五十分,苟以天道時刻預定乾道十二年正月朔,已過甲申日四百五十分。大聲今再指定乾道十一年正月合作甲申朔,十年十二月合作大盡,請依太史局詳定行之。"五月,詔歷官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