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書》卷三十七 志第二十七◎州郡三



新野太守,何志晉惠帝分南陽立。《永初郡國》、何志有棘陽(別見)、蔡陽、鄧縣(並漢舊縣)。徐無。孝武大明元年,省蔡陽。今領縣五,戶四千二百三十五,口一萬四千七百九十三。去州一百八十;去京都水四千五百八十。

新野侯相,漢舊縣,屬南陽。文帝元嘉末省,孝武大明元年復立。

山都男相,漢舊縣,屬南陽,《晉太康地誌》屬襄陽,《永初郡國》及何、徐屬新野。

池陽令,漢舊名,屬馮翊,《晉太康地誌》屬京兆。僑立亦屬京兆。孝武大明中土斷,又屬此。

穰縣令,漢舊縣,屬南陽。

交木令,孝武大明元年立。

順陽太守,魏分南陽立曰南鄉,晉武帝更名。成帝鹹康四年,復立南鄉,後復舊。《永初郡國》及何志有朝陽、武當、酇、陰、泛陽、築(並別見)、析(前漢屬弘農,後漢屬南陽。)修陽(唯見《永初郡國》)凡八縣。徐志唯增朝陽。朝陽,孝武大明元年省。領縣七,戶四千一百六十三,口二萬三千一百六十三。

南鄉令,前漢無,後漢有,屬南陽。

槐里男相,漢舊名,屬扶風,《晉太康地誌》屬始平。僑立亦屬始平。大明土斷屬此。

順陽侯相,前漢曰博山,後漢明帝更名,屬南陽。

清水令,前漢屬天水,後漢為天水漢陽,無此縣。《晉太康地誌》屬略陽。僑立屬始平。大明土斷屬此。

朝陽令,漢舊縣。

丹水令,前漢屬弘農,後漢屬南陽。何志魏立,非也。

鄭縣令,漢舊名,屬京兆。僑立亦屬京兆,後度此。

京兆太守,故秦內史。漢高帝元年,屬塞國;二年,更為渭南郡;九年罷,復為內史。武帝建元六年,分為右內史;太初元年,更為京兆尹,魏改為京兆郡。初僑立,寄治襄陽。朱序沒氐。孝武太元十一年復立。大明土斷,割襄陽西界為實土。雍州僑郡先屬府,武帝永初元年屬州。《永初郡國》有藍田(漢舊縣)、鄭、池陽(並別見)、南霸城(本霸陵,漢舊縣。《太康地誌》曰,霸城何志魏地。)、新康五縣。何志無新康而有新豐。徐無。孝武大明元年,省京兆之盧氏、藍田、霸城縣。盧氏當是何志後所立,二漢屬弘農,《晉太康地誌》屬上洛。新康疑是晉末所立。領縣三,戶二千三百七,口九千二百二十三。

杜令,二漢曰杜陵,魏改。

鄧縣令,漢舊縣,屬南陽。

新豐令,漢舊縣。

始平太守,晉武帝泰始二年,分京兆、扶風立。後分京兆、扶風僑立,治襄陽;今治武當。《永初郡國》唯有始平、平陽、清水(別見)三縣。何志有槐里(別見)、宋寧、宋嘉(何志新立)三縣,而清水、始平與《永初郡國》同。領縣四,戶二千七百九十七,口五千五百十二。

武當侯相,漢舊縣,屬南陽,後屬順陽。

始平令,魏立。

武功令,漢舊名,故屬扶風,《晉太康地誌》屬始平。

平陽子相,江左平陽郡民流寓,立此。

扶風太守,故秦內史。高帝元年,屬雍國;二年,更為中地郡,九年罷。後為內史。武帝建元六年,分為右內史;太初元年,更名為右扶風。僑立,治襄陽,今治築口。《永初郡國》及何志唯有郿、魏昌縣(魏昌,魏立,屬中山)。孝武大明元年省魏昌。領縣三,戶二千一百五十七,口七千二百九十。

筑陽令,漢舊縣,屬南陽,又屬順陽。大明土斷屬此。

郿縣令,漢舊名,屬扶風,《晉太康地誌》屬秦國。

泛陽令,晉武帝太康五年立,屬南鄉,仍屬順陽。大明土斷屬此。

南上洛太守,《永初郡國》、何志雍州並有南上洛郡,寄治魏興,今梁州之上洛是也。此上洛蓋是何志以後僑立耳。今治臼。何、徐志雍州南上洛,晉武帝立,北上洛雲晉孝武立,非也。徐有南北陽亭、陽安縣,不注置立。今領縣二,戶一百四十四,口四百七十七。

上洛男相。(別見)

商縣令。(別見)

河南太守,故秦三川郡,漢高帝更名。光武都雒陽,建武十五年,改曰河南尹。僑立,始治襄陽,孝武大明中,分沔北為境。《永初郡國》及何志並又有陽城、緱氏縣(漢舊名,並屬河南。),徐無此二縣,而有僑洛陽。(漢舊名。)、陽城縣,孝武大明元年省。洛陽,當是何志後立。領縣五,戶三千五百四十一,口一萬三千四百七十。去州陸三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