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書》卷三十五 志第二十五◎州郡一



蕭縣令。(別見)

相縣令。(別見)

沛縣令。(別見)

新平太守,明帝泰始七年立。

江陽令。郡同立。

海安令。郡同立。

北淮陽太守,宋末僑立。

晉寧令。(別見)

宿預令。(別見)

角城令。(別見)

北濟陰太守(濟陰郡別見),宋失淮北僑立。

廣平令,前漢臨淮有廣平縣,後漢以後無。

定陶令。(別見)

陽平令。(別見)

上黨令。(別見)

冤句令。(別見)

館陶令。(別見)

北下邳太守(下邳郡別見),宋失淮北僑立。

僮縣令。(別見)

下邳令。(別見)

寧城令。(別見)

東莞太守(東莞郡別見),宋失淮北僑立。

莒縣令。(別見)

諸縣令。(別見)

東莞令。(別見)

柏人令,漢舊名,屬趙國。宋失淮北僑立。

兗州刺史,後漢治山陽昌邑,魏、晉治廩丘;武帝平河南,治滑台;文帝元嘉十三年,治鄒山,又寄治彭城。二十年,省兗州,分郡屬徐、冀州。三十年六月復立,治瑕丘。(二漢山陽有瑕丘縣)。《永初郡國》有東郡、陳留、濮陽三郡,而無陽平。東郡領白馬(別見)、涼城(二漢東郡有聊城縣,《晉太康地誌》無,疑此是。)、東燕(別見)三縣。陳留郡領酸棗(漢舊縣)、小黃、雍丘、白馬、襄邑、尉氏六縣。(郡縣並別見。)濮陽郡領濮陽、廩丘(並別見)二縣。宋末失淮北,僑立兗州,寄治淮陰(淮陰別見)。兗州領郡六,縣三十一,戶二萬九千三百四十,口一十四萬五千五百八十一。

泰山太守,漢高立。《永初郡國》又有山茌(別見)、萊蕪(漢舊名)、太原(本郡,僑立此縣)三縣,而無鉅平縣。今領縣八,戶八千一百七十七,口四萬五千五百八十一。去州陸八百;去京都陸一千八百。

奉高令,漢舊縣。

鉅平令,漢舊縣。

嬴令,漢舊縣。

牟令,漢舊縣。

南城令,前漢屬東海,後漢、晉屬泰山。

武陽令,漢舊縣。

梁父令,漢舊縣。

博令,漢舊縣。

高平太守,故梁國,漢景帝中六年,分為山陽國;武帝建元五年為郡;晉武帝泰始元年更名。《永初郡國》及徐並又有任城縣(前漢屬東平,章帝元和元年,分東平為任城,又屬焉。晉亦屬任城。江左省郡為縣也。),後省。今領縣六,戶六千三百五十八,口二萬一千一百一十二。去州陸二百二十;去京都陸一千三百三十。宋明帝泰始五年,僑立於淮南當塗縣界,領高平、金鄉二縣。其年,又立睢陵縣。

高平令,前漢名稿,章帝更名。

方與令,漢舊縣。

金鄉令,前漢無,後漢、晉有。

鉅野令,漢舊縣。

平陽令,漢舊縣。曰南平陽。

亢父令,漢舊縣。舊屬任城。

魯郡太守,秦薛郡,漢高后更名。本屬徐州,光武改屬豫州,江左屬兗州。領縣六,戶四千六百三十一,口二萬八千三百七。去州陸三百五十;去京都陸一千一百。

鄒令,漢舊縣。

汶陽令,漢舊縣。

魯令,漢舊縣。

陽平令,孝武大明元年立。

新陽令,孝武大明中立。

卞令,明帝泰始二年立。

東平太守,漢景帝分梁為濟東國,宣帝更名。領縣五,戶四千一百五十九,口一萬七千二百九十五。去州水五百,陸同;去京都水二千,陸一千四百。宋末又僑立於淮陰。

無鹽令,漢舊縣。

平陸令,漢舊縣。

須昌令,前漢屬東郡,後漢、《晉太康地誌》屬東平。

壽昌令,春秋時曰良,前漢曰壽良,屬東郡;光武改曰壽張,屬東平。

范令,漢舊縣。四縣並治郡下。

陽平太守,魏分魏郡立。文帝元嘉中,流寓來屬,後省,孝武大明元年復立。領縣五,戶二千八百五十七,口一萬一千二百七十一。

館陶令,漢舊名,寄治無鹽。

樂平令,魏立,屬陽平。後漢東郡有樂平,非也。寄治下平陸。

元城令,漢舊。寄治無鹽。

平原令(別見),孝武大明中立。

頓丘令(別見),孝武大明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