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演義》第五十一回 真命主南牢身陷 奇女子巧計龍飛


時秦王正欲回騎,只見一人飛馬來追,大叫道:“李世民體走!”秦王橫槍立馬問道:“你是何人?”知節道:“我便是程咬金,特來捉你。”秦王笑道:“諒你這賊夫,何足為懼?”知節舉起雙斧,直取秦王。秦王挺槍來迎。鬥了三十餘合,因馬三保被秦叔寶接住,秦王只得敗走,三保也抵敵不住,亦自逃去。知節追趕秦王,看看較近;秦王搭上箭,曳滿弓,颼的一聲,正射中知節盔纓。秦王見射不中,心中甚慌,縱馬加鞭復走,恰值面前一座古廟,牌書“老君堂”三字。秦王心下想道:“既有此廟,何不進去躲過片時?”忙進廟門,把門關了,取一條大石條來頂撞了,把馬拴在廟廊下。向著老君神像,也不及細禱,作一揖道:“神聖在上,若能救吾李世民脫得此難,當重修廟宇,再塑金身。”祝告了,即往神座內躲避。那老君原是靈感的,故受一方香火。今見一個真命之主,紫微有難,豈不顯聖?便颳起一陣鏇風,把秦王行來的馬蹄蹤跡,都滅沒了。又把蜘蛛絮塵,同定廟門。
程知節追趕秦王,到三岔路口,倏忽不見,四下一望,只見前面一個大樹深林,叢叢茂密,便縱馬加鞭,趕進林中。上了山崗,見山背後一座古廟。知節慌忙來至廟前,把門亂推,卻推不開;蜘蛛網面,四下里塵灰飛絮,像久無人進來的。只得兜轉馬頭,復上山崗。向廟中細看,吃了一驚。只見屋脊中間,一條大黃蟒蛇,盤踞其上。知節看了想道:“吾間得人說,漢劉邦斬了芒碭山的大蟒蛇,後來做了皇帝,我也是一個漢子,難道除不得此孽畜!”忙下崗,到廟前下了坐騎,將一塊大石,撞開了廟門,往屋脊上看,卻又不見。想道:“孽畜必游進殿內去了。”走到殿前,只見一馬系在柱上。知節道:“原來李世民躲在這裡!”又看樑柱上的蟒蛇,蹤跡全無,瞥見神柜上簾幕搖動,恍如蛇尾現出在外。
原來秦王見有人進殿細看,如飛在櫃裡輕輕拔出劍來。時叔寶亦追趕進殿,見知節把神幕揭起,喝道:“賊子,卻躲在這裡!”舉起巨斧,照著秦王頭上砍來。秦叔寶忽見五爪金龍現出來,抓住巨斧。叔寶知是真命之主,如飛搶上前,把雙鐧架住巨斧道:“兄弟,你好莽撞,豈不知唐與魏原是同姓,曾有書禮往來?今若把一死的見駕,是無功而反有罪矣!”知節道:“大哥,你不知吾剛才見他,是一條黃蟒蛇精,今不殺他,他會遁去。”秦叔寶微笑了一笑,輕輕扶秦王出了神櫃,叫手下寬鬆剪了,扶出廟門。從人牽了秦王的馬,程知節、秦叔寶各上了馬押後,一行人帶進金墉城來。那些市井小民,不知好歹,口中嘖嘖贊道:“好一個漢子,生得秀眼濃眉,方面大耳,不知犯著何事,被兩位將軍解進城來。”有幾個跟進城的百姓,便道:“你們不要小覷他,這是一位唐家的太子,因偶然在這裡過,被我兩位將軍獲住。”眾百姓道:“怪道相貌迥出尋常,原來是金技玉葉,可惜,可惜!”秦叔寶在馬上聽得,卻要放脫他,因眾耳眾目,又不便行,只得解至府門。
魏公令群刀手拿秦王至階前,責之道:“你這個猾賊,卻自來送死。汝父鎮守長安,坐承大統。吾居墉城,管理萬民。前已明取河南,今又想暗襲金墉,是何道理?”秦王道:“叔父暫息虎威,侄有言稟上。因洛陽王世充,殺我使臣,故侄領兵征討,敗其三軍。世充堅閉不出,是以退兵千秋嶺下。偶團承醉捕獵,來金墉探望叔父,不意叔父反致見疑。”魏公怒道:“你這個猾賊,吾與汝何親,假稱吾叔父!汝本恃勇輕敵而來,探吾虛實,於中取事,卻以甜言哄我。”喝令武士,推出斬之。魏徵道:“主公若斬世民,非安社稷之計,金墉速於受禍矣。”密問:“何故?”魏徵道:“此人東征西盪,爭入長安,與其父坐承大統,兵精糧足,手下猛將如雲,謀臣如雨。彼若知我主殺其愛子,必起傾國之兵,前來復仇,忿死相拼,有何了日?”李密道:“如此說,難道競放了他去?”魏徵道:“莫若將他監禁在此,使李淵知之,若有降書朝貢之物,放他回還,如若不從,使其子執質在此,終身不敢來侵犯,豈不是好?”魏公道:“此論甚通。”即令獄卒帶入南牢。時唐主在長安,因馬三保來報知此信,自要親題人馬來討李密,以救秦王。因劉文靜與李密有郎霧之親,勸唐主修書具禮,來見李密。不意李密絕不認親,反要把劉文靜斬首,幸虧徐世勣勸免,也送入南牢去了。可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