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會要》唐會要卷七十二



四年八月敕。左右羽林軍飛騎等。兵部召補。格敕甚明。軍司不合擅有違越。自今以後。不得輒自召補。

元和二年正月敕。左右羽林軍。應管月番飛騎。總五千六百一十三人。宜停。其四月敕。左右威遠營。置來已久。著在國章。近置英武軍及加軍額。宜從並省。以正舊名。其英武軍額宜停。將士及當軍一切已上。併合入左右威遠營。依前置使二人勾當。

十三年十二月敕。左右龍武等六軍。及威遠營。應納課戶。其一千八十人所請衣糧。宜並勒停。仍委本軍具名牒送府縣收管。(自貞元以來。長安富戶。皆隸要司求影庇。禁軍雜籍。十五六焉。至有恃其多藏。安處闤闠。身不宿衛。以錢代行。謂之納課戶。至是禁絕。)

天佑二年正月二十二日敕。威遠軍宜停廢。其所管兵士。便隸六軍。其軍使張勤。宜卻守本官歸班。

神策軍。 天寶初。哥舒翰破吐蕃於臨洮城西二百餘里。遂請以其地為神策軍。朝廷以成如璆為洮陽太守。兼神策軍使。及安祿山反。如璆使其將衛伯玉領神策軍千餘人。赴難於相州城下。官軍相州之敗。伯玉收其兵。與觀軍容使魚朝恩。同保陝州。時西邊土地已沒。遂語伯玉所領軍號神策軍。以伯玉為軍使。與陝州節度使郭英乂同鎮於陝。觀軍容使魚朝恩亦在焉。敕伯玉以其兵東討有功。遂加號神策軍節度使。伯玉尋歸朝。英乂兼領神策軍節度使。尋追郭英乂為僕射。其軍遂統於觀軍容使屬廣德初。代宗幸陝。朝恩率神策軍以迎。兼護車駕。幸其營焉。京師克平。朝恩以所統軍歸於禁中。至大曆五年。朝恩得罪死。以其將劉希暹代之。是歲。希暹復得罪。以朝恩舊將王駕鶴代將。建中四年。以白志貞代之。朱泚之亂。德宗幸奉天。志貞流貶。李晟自山東。詔加神策行營節度使。興元克復。晟出鎮鳳翔。始分神策為左右廂。令內官竇文場王希遷。分知兩廂兵馬。

貞元二年九月二日。神策左右廂。宜改為左右神策軍。每軍置大將軍二人。秩正三品。將軍各二人。從三品。殿前射生左右廂。宜改為殿前左右射生軍。各置大將軍二人。秩正三品。將軍二人。秩從三品。將軍二人。秩從五品。其職田俸錢手力糧料等。同六軍十二衛。至三年四月十七日。左右射生。宜改為左右神威軍。三年。敕左右軍各加置將軍二員。六年八月。鑄藍田渭橋等鎮遏使印。凡二十三顆。七年詔。武威神策六將軍。自相訟。委官司推勘。與百姓相訟。委府縣推勘。小事移牒。大事奏取處分。軍司府縣不相侵。十年。京兆尹楊於陵奏。諸軍影占編戶。無以別白。請置挾名。敕每五丁者。得兩人入軍。四丁三丁者。差以條限。從之。

十四年八月。詔曰。左右神策軍。特為親近。宜署統軍。以崇禁衛。其品秩俸祿料一事以上。同六軍統軍例。

二十一年三月。以檢校尚書右僕射。右金吾大將軍范希朝。為兼右神策統軍。充左右神策京西諸城鎮行營節度使。駐於奉天。王叔文欲專兵權。藉希朝年老舊將。使主其名。又以其黨韓泰兼御史中丞。充左右神策京西諸城鎮行營兵馬節度使行軍司馬。且欲因而代之。會邊上諸將。各以狀辭中尉。且言方屬希朝。中尉始悟兵柄為叔文等所奪。仍令其使歸告諸將曰。無以兵屬。及希朝至奉天。諸將無至者。韓泰馳歸白之。叔文計無所出。

元和二年正月。京兆尹李墉奏。三原。高陵。涇陽。興平等四縣兵。管烽二十八所。每年差烽子計九百七十五人。遠近無虞。畿內烽燧請停。從之。三年正月。詔普潤鎮兵馬使。隸左神策軍。良原鎮兵馬使。隸右神策軍。其月。罷左右神威軍額。合為一軍。號曰天威軍。至八年。廢天威軍。以其騎土分屬左右神策衛。穆宗嘗欲簡選武士。復立此軍。以為心腹。謀於宰臣。裴度以為不便。遂止。

十三年四月。內出印六紐。賜左右三軍辟仗使。舊制。內官為六軍辟仗使。監視刑賞。奏察違謬。猶外征方鎮之監軍使。初不置印。於時。監軍使張奉國。李文悅。嘗見工徒出入官衙。慮外患初息。禁中營繕或多。因白宰臣。冀以論諫。宰臣裴度遂諫之。上怒奉國等不自陳。而外議禁中事。絕其朝請。數月。納度之諫。釋之。遂授奉國鴻臚卿。文悅左威衛大將軍。充威遠軍使。龍武軍既闕帥。由是命辟仗使主軍。印異於事。其軍之佐吏。或抗言以論。或移疾請告。於是特賜辟仗使印。俾專事焉。其年六月。京兆尹李游奏。諸司使諸軍所由官徒等。共九十四人挾名。伏檢元和二年三月敕。並委京兆府比從十年更無逃亡補替等處。遂使影占文牒。散在村坊。凡欲差役。皆無憑據。臣祈請諸司案舊名額。自元和二年。其逃亡補替挾名鄉縣。牒臣當府。令別與。左右神策金吾軍。伏乞聖慈。一例處分。度明區別。永久有常。敕。左右軍已後別敕處分。余並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