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會要》唐會要卷七十二



開元二年九月。太常少卿姜晦上疏。請以空名告身。於六胡州市馬。率三十匹馬酬一游擊將軍。(時廄中馬闕。乃從之。)

十三年。張說為隴右群牧使頌雲。大唐承周隋離亂之後。貞觀初。僅得牝牡三千。從赤岸澤徙之隴右。仍命太僕卿張萬歲葺其政焉。至麟德中。四十年至七十萬六千匹。置八使以董之。設四十八監以掌之。跨隴右。金城。平涼。天水四郡之地。幅員千里。猶為隘狹。更析八監。布於河曲。豐曠之野。乃能容之。於斯之時。天下以一縑易一馬。及張氏中廢二十年間。所殘蓋寡。(張氏三代典群牧。恩信行於隴右。人以馬歲為四齒兩齒。亦謂之背二向三者。為張氏家諱歲字者也。)

天寶六載十二月。九姓堅昆及室韋。獻馬六十匹。令於西受降城使納之。

十三載六月一日。隴右群牧都使奏。臣差判官殿中侍御史張通儒。群牧副使平原太守鄭遵意等。就群牧交點。總六十萬五千六百三頭匹。口馬三十二萬五千七百九十二匹。內二十萬八十匹駒。牛七萬五千一百一十五頭。內一百四十三頭氂牛。駝五百六十三頭。羊二十萬四千一百三十四口。騾一頭。

十五載六月。上幸蜀。發扶風郡。閒廄使任沙門。盜廄馬十餘匹以叛。太子至平涼郡。致搜閱官監。及私群牧馬數萬匹。軍威始振。

大曆七年八月。回紇使還蕃。以國信物一千餘乘遣之。回紇恃功。自乾元後。仍歲來市。以馬一匹易絹四十匹。動至數萬馬。其使候遣。繼留於鴻臚寺者非一番。人慾帛無厭。我得馬無用。朝廷甚苦之。時特盈數遣之。以廣恩惠。使其知愧。

建中元年五月。詔市關輔牝馬三萬匹。以實內廄。

貞元元年八月。吐蕃率羌渾之眾犯塞。分遣中官於潼關蒲關武關。禁大馬出界。

十四年四月。敕鑄左右軍征馬使印各一紐。

二十一年四月。罷閩中萬安監。先是。福建觀察使柳冕。久不遷。欲因事以求恩寵。奏雲。閩中南朝放牧之地。可致牛馬蕃息。請置監牧。許之。大收境內畜產。牧放其中。羊之大者不過十斤。馬之良者直錢數千。不經時輒死。又卻斂以充之。百姓怨苦之。由是監觀察使閻濟美奏罷之。

元和四年三月詔。內廄之馬。其數尚多。委飛龍使具條流減省聞奏。

十一年正月。以討吳元濟。命中使以絹萬匹。市馬於河曲。其月。回紇使獻橐駝及馬。以內庫繒絹六萬匹。償回紇馬直。

十三年十一月。閒廄使理岐陽舊馬坊地三百四十七頃。盡歸之國家。自貞觀至麟德中。國馬四十萬匹。皆牧河隴。開元中。尚有二十七萬。雜以牛羊等。不啻百萬。置八使四十八監。占隴西金城平涼天水四郡。幅員千里。自長安至隴西。置七馬坊。為會計所都領。岐隴間善水草及膏腴田。皆屬七馬坊。名額盡廢。其地利歸於節度使。長慶元年正月。靈武節度使李聽奏。請於淮南忠武武寧等道防秋兵中。取三千人衣賜月糧。賜當道自召募一千五百人馬驍勇?。以備邊。仍令五十人為一社。每一馬死。社人共補之。馬永無闕。從之。其年三月。范陽節度使劉總。請進馬一萬五千匹。

大中六年六月。河東節度使兼太原尹李業奏。當管諸軍州草馬。準貞元三年十二月十三日敕文。不許出界。又準去年五月十五日。司門轉牒。諸道應有草馬。準敕並不命出界。今緣近日諸道差人。於當管市馬。不依敕文。並收草馬。伏乞天恩。詔下諸道。準元敕約勒。旨。宜令本道準元敕處分。如有違者。即與區處聞奏。

諸監馬印

凡馬駒以小官字印印右膊。以年辰印印右髀。以監名依左右廂印印尾側。(若形容端正。擬送尚乘者。則須不印監名。)

至二歲起脊。量強弱。漸以飛字印印右膊。細馬次馬俱以龍形印印項左。送尚乘者。於尾側依左右閒印以三花。其餘雜馬齒上乘者。以風字印左膊。以飛字印左髀。經印之後。簡習別所者。各以新入處監名印印左頰。官馬賜人者。以賜字印。諸軍及充傳送驛者。以出字印。並印右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