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會要》唐會要卷七十七



天寶元年五月。中書門下奏。兩京及諸郡崇元學生等。伏準開元二十九年正月制。前件人合習道德。南華。通元。沖虛等四經。又準天寶元年二月制。改庚桑子為洞靈真經。準請條補。崇元學亦合習讀。伏準後制。合通五經。其洞靈真經人間少本。臣近令諸觀尋訪。道士全無習者。本既未廣。業實難成。並沖虛通元二經。亦恐文字不定。元教方闡。學者宜精。其洞靈等三經。望付所司。各寫十本。校定訖。付諸道採訪使頒行。其貢舉司及兩京崇元學生。亦望各付一本。今冬崇元學人。望且準開元二十九年正月制考試。其洞靈真經。請待業成後準式。從之。

二年三月十六日制。崇元生試及帖策各減一條。三年業成。始依例程。

七載五月十三日。崇元生出身。至選時。宜減於常例一選。以為留放。

十三載十月十六日。道舉停習道德經。加周易。宜以來載為始。至寶應三年六月二十日。道舉宜停。七月二十六日敕。禮部奏。道舉既停。其崇元生望付中書門下商量處分。

大曆三年七月。增置崇元生員滿一百。

建中二年二月。中書門下奏。準制。崇元館學生試日。減策一道者。其崇元館附學官見任者。既同行事。理合沾恩。惟策一道不可。更減大義兩條。從之。

論經義

貞觀十二年。國子祭酒孔穎達。撰五經義疏一百七十卷。名曰義贊。有詔改為五經正義。太學博士馬嘉運每掎摭之。有詔更令詳定。未就而卒。

永徽二年三月十四日。詔太尉趙國公長孫無忌。及中書門下。及國子三館博士。宏文學士。故國子祭酒孔穎達所撰五經正義。事有遣謬。仰即刊正。至四年三月一日。太尉無忌。左僕射張行成。侍中高季輔。及國子監官。先受詔修改五經正義。至是功畢。進之。詔頒於天下。每年明經。依此考試。

長安三年三月。四門博士王元感。表上尚書糾謬十卷。春秋振滯二十卷。禮記繩愆三十卷。並所注孝經史記漢書 。請官給紙筆。寫上秘閣。制令宏文崇文兩館學士。及成均博士。詳其可否。宏文館學士祝欽明。崇文館學士李憲。趙元亨。成均博士郭山惲。皆專守先儒章句。深譏元感掎摭舊義。元感隨方應答。竟不之屈。唯鳳閣舍人魏知古。司封郎中徐堅。左史劉知幾。右司張思敬。雅好異聞。每為元感申理其義。由是擢拜太子司議郎。

開元七年三月一日敕。孝經尚書。有古文本孔鄭注。其中旨趣。頗多踳駁。精義妙理。若無所歸。作業用心。復何所適。宜令諸儒並訪後進達解者。質定奏聞。其月六日。詔曰。孝經者。德教所先。自頃已來。獨宗鄭氏。孔氏遺旨。今則無聞。又子夏易傳。近無習者。輔嗣注老子。亦甚甄明。諸家所傳。互有得失。獨據一說。能無短長。其令儒官詳定所長。令明經者習讀。若將理等。亦可並行。其作易者。並帖子夏易傳。共寫一部。亦詳其可否奏聞。時議以為不可。遂停。

其年四月七日。左庶子劉子元。上孝經注議曰。謹按今俗所行孝經。題曰鄭氏注。爰自近古。皆雲鄭即康成。而魏晉之朝。無有此說。至晉穆帝永和十一年。及孝武帝太元元年。再聚群臣。其論經義。有荀昶者。撰集孝經諸說。始以鄭氏為宗。自齊梁以來。多有異論。陸澄以為非玄所注。請不藏於秘省。王儉不依其請。遂得見傳於時。魏齊則立於學官。著在律令。蓋由膚俗無識。故致斯訛舛。然則孝經非元所注。其驗十有二條。據鄭君自序雲。遭黨錮之事。逃難注禮。黨錮事解。注古文尚書。毛詩。論語。為袁譚所逼。來至元城。乃注周易。都無注孝經之文。其驗一也。鄭玄卒後。其弟子追論師所著述。及應對時人。謂之鄭志。其言鄭所注者。惟有毛詩。三禮。尚書。周易。都不言鄭注孝經。其驗二也。又鄭志目錄。記鄭之所注。五經之外。有中候書傳。七政論。乾象歷。六藝論。毛詩譜。答臨碩難禮。駁許慎異義。發墨守。箴膏肓。及答甄子然等書。寸紙片札。莫不悉載。若有孝經之注。無容匿而不言。其驗三也。鄭之弟子。分授門徒。各述師言。更相問答。編錄其語。謂之鄭志。唯載詩書禮易論語。其言不及孝經。其驗四也。趙商作鄭先生碑銘。具稱其所注箋駁論。亦不言注孝經。晉中經簿。周易。尚書。尚書中候。尚書大傳。毛詩。周禮。儀禮。禮記。論語。凡九書。皆雲鄭氏注名元。至於孝經。則稱鄭氏解。無名玄二宇。其驗五也。春秋緯演孔圖雲。康成注三禮詩易尚書論語。其春秋孝經。別有評論。宋均於詩譜雲。序我先師北海鄭司農。則均是玄之傳業子弟也。師所著述。無容不知。而雲春秋孝經唯有評論。非玄之所著。於此特明。其驗六也。宋均孝經緯注。引鄭六藝論。敘孝經雲。玄又為之注。司農論如是。而均無聞焉。有義無辭。令余昏惑。舉鄭之語。而雲無聞。其驗七也。宋均春秋緯注云。玄為春秋孝經略說。則非注之謂。所言玄又為之注者。泛辭耳。非事實。序春秋亦云。玄又為之注也。寧可復責以實注春秋乎。其驗八也。後漢史書。存於世者。有謝承。薛瑩。司馬彪。袁山松等。具為鄭玄傳者。載其所注。皆無孝經。其驗九也。王肅孝經傳首。有司馬宣王之奏。並奉詔令諸儒注述孝經。以肅說為長。若先有鄭注。亦應言及。而不言鄭。其驗十也。王肅著書。發揚鄭短。凡有小失。皆在聖證。若孝經此注亦出鄭氏。被肅攻擊。最應煩多。而肅無言。其驗十一也。魏晉朝賢。辨論時事。鄭氏諸注。無不撮引。未有一言引孝經之注。其驗十二也。凡此證驗。易為考核。而世之學者。不覺其非。乘彼謬說。競相推舉。諸解不立學官。此注獨行於世。觀夫言語鄙陋。固不可示彼後來。傳諸不朽。至如古文孝經孔傳。本出孔氏壁中。語其詳正。無俟商榷。而曠代亡逸。不複流行。至隋開皇十四年。秘書學士王孝逸。於京市陳人處置得一本。送與著作郎王劭。以示河間劉炫。仍令校定。而更此書無兼本。難可依憑。炫輒以所見。率意刊改。因著古文孝經稽疑一篇。劭以為此書經文盡在。正義甚美。而歷代未嘗置於學官。良可惜也。然則孔鄭二家。雲泥致隔。今綸音發問。校其短長。愚謂行孔廢鄭。於義為允。又今俗所行老子。是河上公注。其序雲。河上公者。漢文帝時人。結草庵於河曲。乃以為號。所注老子。授文帝。因沖空上天。此乃不經之鄙言。流俗之虛語。按漢書藝文志。注老子者三家。河上所釋。無聞焉爾。豈非注者欲神其事。故假造其說耶。其言鄙陋。其理乖訛。豈如王弼所著。義旨為優。必黜河上公。升王輔嗣。在於學者。實得其宜。又按漢書藝文志。易有十三家。而無子夏作傳者。至梁阮氏七錄。而有子夏易六卷。或雲鹹嬰作。或雲丁寬作。然據漢書藝文志韓易有二篇。丁易有八篇。求其符合。則事殊隳刺者矣。歲越千齡。詩經百代。其所著述。沉翳不行。豈非後來。假憑先哲。亦猶石崇謬稱阮籍。鄭璞濫名周寶。必欲行用。深以為疑。臣竊以鄭氏孝經。河上公老子。二書訛舛。不足流行。孔王兩家。實堪師授。每懷此意。其願莫從。伏見去月十日敕。令所司詳定四書得失。具狀聞奏。臣等尋草議。請行王孔二書。牒禮部訖。如狀為允。請即頒行。國子祭酒司馬貞議曰。今文孝經。是漢河間王所得顏芝本。至劉向以此本參校古文。省除煩惑。定為此一十八章。其注相承雲是鄭玄所著。而鄭志及目錄等不載。故往賢共疑焉。唯荀昶范煜以為鄭注。故昶集解孝經。具載此注。而其序雲。以鄭為主。是先達博選。以此注為優。且其注縱非鄭氏所作。而義旨敷暢。將為得所。其數處小有非穩。實亦非爽經傳。其古文二十二章。元出孔壁。先是安國作傳。緣遭巫蠱。世未之行。荀昶集注之時。尚有孔傳。中朝遂亡其本。近儒欲崇古學。妄作此傳。假稱孔氏。輒穿鑿改更。又偽作閨門一章。劉炫詭隨。妄稱其善。且閨門之義。近俗之語。非宣尼之正說。案其文雲。閨門之內。具禮矣乎。嚴兄妻子臣。繇百姓徒役也。是比妻子於徒役。文句凡鄙。不合經典。又分庶人章。從故自天子以下。別為一章。仍加子曰二字。然故者連上之辭。既是章首。不合言故。古文既亡。後人妄開此等數章。以應二十二章之數。非但經文不真。抑且傳習淺偽。又注因天之時。因地之利。其略曰。脫衣就功。暴其肌體。朝暮從事。露發跣足。少而習之。其心安焉。此語雖傍出諸子。而引之為注。何言之鄙俚乎。與鄭氏所云。分別五土。視其高下。高田宜黍稷。下田宜稻麥。優劣懸殊。曾何等級。今議者欲取近儒詭說。殘經缺傳。而廢鄭注。理實未可。望請準式。孝經鄭注。與孔傳依舊俱行。又注老子河上公。蓋憑虛立號。漢史實無其人。然其注以養神為宗。以無為為體。其辭近。其理宏。小足以修身絜誠。大可以寧人安國。且河上公雖曰注書。即文立教。皆旨詞明近用。斯可謂知言矣。王輔嗣雅善元談。頗深道要。窮神用於橐鑰。守靜默於元牝。其理暢。其旨微。在於元學。頗是所長。至若近人立征。修身宏道。則河上為得。今望請王河二注。令學者俱行。又按劉向七略。有子夏易傳。但此書不行已久。今所存者。多非真本。又荀勖中經簿雲。子夏傳四卷。或雲丁寬所作。是先達疑非子夏矣。又隋書經籍志雲。子夏傳殘缺。梁時六卷。今三卷。是知其書錯謬多矣。無益後學。不可將帖正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