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會要》唐會要卷七十七



神龍二年二月敕。左右台內外五品已上官。識治道通明無屈撓者二十人。分為十道巡察使。二周年一替。以廉按州部。

景龍三年。置十道按察使。分察天下。至開元八年五月。復置十道按察使。以陸象先。王皎等為之。

開元元年二月。禮部侍郎張庭珪上疏曰。天下至大。郡邑至多。賢牧良宰。誠難盡得。兼下僚貪暴。小吏侵漁。黎庶不安。窮困眾矣。縱其發使廉問。暫往速還。假申今冤。卻招後患。各思鉗口。無敢率心。臣竊見國家比置十道按察使。不限年月。懲惡勸善。激濁揚清。孤窮獲安。風俗一變。伏望復下明制。重選使臣。秋冬之後。令出巡察。自然貪吏望風懲革。陛下視聽。恆遍于海內矣。

三年三月敕。巡察使出。宜察官人善惡。其有戶口流散。籍帳隱沒。賦役不均者。不務農桑。倉庫減耗者。妖訛宿宵。奸猾盜賊。不事生業。為公私蠹害者。德行孝弟。茂才異等。藏器晦跡。堪應時用者。並訪察聞奏。

興元元年正月詔。令門下平章事蕭復。充山南東西。荊南。湖南。淮南。江西。鄂岳。浙江東西。福建。嶺南等道宣慰安撫使。嗚呼。往率乃職。敬敷朕命。慰勉征戍。勞來困窮。訪其所安。察其所弊。滯淹必達。冤濫必申。無憚幽遠而不被。無忽細微而不恤。

貞元八年八月。詔曰。朕以薄德。托於人上。勵精庶政。思致雍熙。而誠不動天。政或多闕。陰氣作沴。暴風荐臻。自江淮而及乎荊襄。歷陳宋而施於河朔。其間郡邑。連有水災。城郭多傷。公私為害。損壞廬舍。浸敗田苗。或親戚漂淪。或資產沉溺。言念於此。當食忘?。宜令中書舍人奚陟。往江陵及襄郡。隨。復。鄂。申。光。蔡等州。左庶子姚齊語。往陳宋亳潁徐泗濠等州。秘書少監雷鹹。往鎮。冀。德。隸。深。趙等州。京兆少尹韋武。往揚。楚。廬。潤。壽。滁。蘇。常。湖等州宣撫。應諸州百姓。因水不能自存者。委宣撫使賑給。死者各加賜物。在官為收理埋瘞。其田苗所損。委宣撫使與所在長吏速具聞奏。於戲。一夫不獲。一物失所。刑罰不中。賦役不均。皆可以失陰陽之和。致雨旱之沴。繫囚及獄訴久不決者。委所在長吏。即與疏辯。務從寬簡。俾絕冤滯。貪官暴吏。苛法害公。特加懲罰。用明典憲。災傷之後。切在撫綏。咨爾方鎮之臣。洎乎守宰。鹹宜悉乃心力。以恤凶災。宣布朕懷。使各知悉。

永貞元年八月。詔曰。治天下者。先修其國。國命之重。寄在方鎮。方鎮共治。實維列城。列城為政。繫於屬縣。然則一夫之耕。匹婦之織。積微方著。以供國計。永懷蒸庶。厥惟難哉。頃年以上。準租賦及榷稅。委在藩服。使其均平。太上皇君臨之初。務從省便。遂令使府。歸在中朝。或恐巡按既多。職因交替。新制未立。舊綱已紊。況河汴而東。瀕海之右。名都奧壤。疆理接連。如或征賦不均。輓輸難濟。物輕貨重。法弊人勞。又聞江淮數道。比愆時雨。深憂黎庶之不足。軍國之缺供。政有所不宣。事有所未便。牧宰有課績。官吏有臧否。爰使使臣。申我休命。宜令度支及諸道鹽鐵轉運。戶部侍郎兼御史大夫潘孟陽。專往宣諭。慰安疲甿。詢訪便益。蠲除疾苦。安民利國。稱朕意焉。

元和四年正月。以左司郎中鄭敬。使湖南宣歙。吏部郎中崔芃。使浙東。司封郎中孟簡。使山南東道荊南湖南。京兆少尹襄武。使江西鄂岳等道宣撫。將行。並召對。上告之曰。朕宮中用度。一匹以上。皆有簿歷。惟拯救百姓。則不計所費焉。卿等今者賑恤災旱。當勤於奉職。勿如潘孟陽。所到務飲酒游山寺而已。仍許敬等以便宜行事。以孟簡獨衣綠。遣使追賜緋袍銀魚。

十四年二月。淄青都知兵馬使劉悟。斬逆賊李師道。淄青兗鄆等十二州平。詔戶部侍郎楊於陵。以本官充淄青等州宣撫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