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會要》唐會要卷七十七



其年五月五日。詔曰。間者諸儒所傳。頗乖通議。敦孔學者。冀鄭門之息滅。尚今文者。指古傳為誣偽。豈朝廷並列書府。以廣儒術之心乎。其河鄭二家。可令依舊行用。王孔所注。傳習者稀。宜存繼絕之典。頗加獎飾。子夏傳逸篇既廣。前令帖易者停。

十四年八月六日。太子賓客元行沖等。撰禮記義疏五十捲成。奏上之。先是。右衛長史魏光乘上言。今禮記章句踳駁。故太師魏徵。更編次改注。堪立學傳授。上遽令行沖集學者撰義疏。將立學官。行沖於是引國子博士范行恭。四門助教施敬本。檢討刊削。及疏成。右丞相張說駁奏曰。今之禮記。是前漢戴德戴聖所編。歷代傳習。已向千年。著為經教。不可刊削。至魏之孫炎。始改舊本。以類相比。有同抄書。先儒所引。竟不行用。貞觀中。魏徵因孫炎所修。更加釐改。兼為之注。雖加賞賜。其書竟亦不行。今行沖等奉敕撰疏。勒成一部。欲與先儒義章句隔絕。若欲行用。竊恐未可。上然其奏。遂留其書。貯於內府。竟不得立學。行沖怨諸儒排己。退而著論以自釋也。

其年八月十四日。上讀洪範。至無頗。以聲不協韻。因改頗為陂。詔曰。每讀尚書洪範。至遵王之義。三復茲句。常有所疑。據其下文。並皆協韻。惟頗一字。實即不倫。又周易泰卦中。無平不陂。釋文雲。陂有頗音。陂之與頗。訓詁無別。為陂則文亦會意。為頗則聲不成文。應由煨燼之餘。編簡遂缺。傳授之際。差舛相沿。原始要終。須有刊革。洪範無頗字。宜改為陂。庶使先儒之義。去彼膏肓。後學之徒。正其魚魯。仍宣示國學

天寶五載正月二十三日。詔曰。禮記垂訓。篇目攸殊。或未盡於通體。是有乖於大義。借如堯命四子。所授惟時。周分六官。曾不系月。先王行令。蓋取於斯。苟分至之可言。可弦望之足舉。其禮記月令。宜改為時令。

其載二月二十四日。詔曰。朕欽承聖訓。覃思元經。頃改道德經載字為哉。仍隸屬上句。及乎廷議。眾以為然。遂錯綜真銓。因成批註。又孝經書疏。雖粗發明。幽賾無遺。未能該備。今更敷暢。以廣闕文。仍令集賢院具寫。送付所司。頒示中外。

貞元七年十二月。秘書監包佶奏。開元刪定禮記月令為時令。其音及義疏。並未刊正。其開元禮所與月令相涉者。請選通儒詳定。從之。

開成二年八月敕。新加九經字樣一卷。國子監奏定。得覆定石經字型翰林待詔唐元度狀。伏準太和七年二月敕。覆定九經字型者。令所詳覆。多依司業張參五經字為準。其舊字樣。歲月將久。畫點參差。傳寫相承。漸致乖誤。今並依字樣書參詳。改邪就正訖。諸經之中。分別疑闕。舊字樣未載者。古今體異。隸篆不同。如總據說文。即古體驚俗。若近代之文字。或傳寫乖訛。今與校勘官同商較是非。取其適中。纂錄為新加九經字樣一卷。或經典相承。與字義不同者。引文以批註。今刊削成。請附於九經字樣之末。敕旨。宜依。

諸使上

觀風俗使(自貞觀八年以後不置。)

貞觀八年正月二十九日。詔曰。昔者。明王之御天下也。內列公卿。允厘庶績。外廷侯伯。司牧黎元。惟懼淳化未敷。名教或替。故有巡狩之典。黜陟幽明。行人之官。存省風俗。時雍之化。率由茲道。宜遣大使。分行四方。申諭朕心。延問疾苦。觀風俗之得失。察政刑之苛弊。務盡使乎之旨。俾若朕親覿焉。於是分遣蕭瑀。李靖。楊恭仁。竇靜。王珪。李大亮。劉德威。皇甫無逸。韋挺。李襲譽。張亮。杜正倫。趙宏智等。巡省天下。

巡察按察巡撫等使

貞觀十八年。遣十七道巡察。諫議大夫褚遂良諫曰。臣以為自去年九月不雨。經冬無雪。至今年二月下澤。麥苗如是小可。使人今出。正是農時。普天之下。不能無事。東州追掩。西郡呼集。兼復送迎使人。供擬飲食。道路遑遑。廢于田種。使人今猶未發。時節如是小遲。望更過今夏。至來年正月初發遣。書曰。萬方有罪。在予一人。國家但得四方整肅。何必要須罪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