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會要》唐會要卷四十七



神龍元年二月十四日。追封后父韋元貞為上洛郡王。左拾遺賈虛己上疏諫曰。臣聞孔子曰。唯名與器。不可以假人。其非李氏而王。自古盟書所?。今陛下創製謀始。垂範將來。為皇王令圖。子孫明鏡。匡復未幾。後族有私。臣雖愚庸。尚知不可。史官執簡。必是直書。先朝贈太原郡王。殷監不遠。如渙汗既行。憚改成命。臣望請皇后抗表固辭。使天下知引讓之風。彤管著沖謙之德。不納。

其年五月十五日。侍中敬暉等。以唐室中興。武氏諸王。宜削其王爵。乃率群臣上表曰。臣聞神器者。天下之至公。必歸於有德。王極者。域中之大寶。必順乎天命。歷考前史。詳觀帝業。皆不並興。莫不更王。故三皇氏沒而五帝氏興。夏殷氏息而周漢氏作。何則。帝王之歷數。必應乎五行。水盛則火衰。木衰則金盛。天地之氣運。必順乎四時。春往則夏來。暑退則寒集。則知五行之數。帝王不可違。違之則宗社不安。生人不理。四時之序。天地不能變。變之則霜露不時。水旱交錯。自有隋失御。海內分崩。天曆之重。歸於唐室。萬方樂業。荷撥亂之功。三聖重光。布生成之德。可謂有功於四海。有德於烝人。自則天皇后臨御帝圖。明目達聰。躬親庶政。則有讒邪凶孽。誣惑睿哲。構害宗枝。誅夷殆盡。忠臣義士。實所痛心。自天授之際。時稱改革。武家子弟。鹹預封建。十餘年間。實亦榮極於時。國家屏藩。豈得並封。事有升降。時使然也。今神器大寶。重歸陛下。百姓謳歌,欣復唐業。臣又聞之。業不兩盛。事不兩大。故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前聖之格言。先哲之明誡。自皇階反正。天命維新。武氏諸王。封建依舊。生者既加茅土。死者仍追賦邑。萬夫失望。卿士寒心。何則。開闢已來。空有斯理。帝王之道。實無此法。陛下縱慾開恩。以行私惠。豈可違五行歷數乎。乖四時寒暑乎。又海內眾情。朝廷竊議。為武氏諸王身計。實將有損。何則。處之未得其所。居之實恐未安。陛下雖欲寵之。翻乃禍之。亦於事未立定分。於理不遵古典故也。且唐歷有歸。周命已去。爵重則難保。祿輕則易全。又武氏諸王。並居京輦。不降舊封。天下之心。竊將不可。陛下縱慾敦崇外戚。曲流恩貸。奈宗廟社稷之計何。奈卿士黎庶之議何。伏願陛下為社稷之遠圖。割私情之小愛。上崇經邦之要。外順遐邇之心。又故韓魯霍舒紀澤等諸王。並遭非命。枉被誅戮。今遺孤餘緒。雖罕有存者。繼絕興亡。義無或闕。伏望謀擇近親。繼其禋祀。更開茅土。並列於朝。豈不固宗社之本。允人靈之願。則陛下巍巍之業。貫三光而洞九泉。親親之義。上有倫而下有序。臣等並承榮寵。固竭丹衷。既為唐臣。實為唐計。伏乞聖慈。俯垂矜納。疏奏。遂降武三思等為郡王。懿宗等為國公。

開元八年五月十八日敕。準令王妻為妃。文武官及國公妻為國夫人。母加太字。餘人有官及爵者。聽從高敘。但王者名器。殊恩或頒異姓。妻合從夫。授秩甲令。更無別條。率循舊章。須依往例。自今已後。郡嗣王及異姓王母妻。宜準令為妃。

封諸岳瀆

垂拱四年七月一日。封洛水神為顯聖侯。享齊於四瀆。封嵩山神為神岳天中王。至萬歲通天元年四月一日。神岳天中王可尊為神岳天中皇帝。至神龍元年二月。復為天中王。

先天二年八月二十日。封華岳為金天王。

開元十三年。封泰山神為齊天王。禮秩加三公一等。

天寶五載正月二十三日。詔曰。五方定位。岳鎮總其靈。萬物阜成。雲雨施其潤。上帝攸宅。寰區是仰。且岱宗西嶽。先已封崇。其中嶽等三方。典禮所尊。未齊名秩。永言光被。用協靈心。其中嶽神封為中天王。南嶽神封為司天王。北嶽神封為安天王。

六載正月十二日敕文。四瀆五嶽。雖差秩序。興雲播潤。蓋同利物。崇號所及。錫命宜均。其五嶽既已封王。四瀆當升公位。遞從加等。以答靈心。其河瀆宜封為靈源公。濟瀆封為清源公。江瀆封為廣源公。淮瀆封為長源公。仍令所司擇日。奏使告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