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會要》唐會要卷四十七



七載十二月九日。封昭應山為元德公。

八載閏六月五日敕文。封太白山為神應公。其九州鎮山。除入諸岳外。並宜封公。

十載正月二十三日。封東海為廣德王。南海為廣利王。西海為廣潤王。北海為廣澤王。封沂山為東安公。會稽山為永興公。岳山為成德公。霍山為應聖公。醫巫閭山為廣寧公。

至德二年十二月十五日敕。吳山宜改為吳岳。祠享官屬。並準五嶽故事。

上元二年十月。改華山為太山。華陰縣為太陰縣。

元和十五年閏正月敕。北嶽宜改為鎮岳。避穆宗諱也。

開成二年四月十一日敕。每聞京師舊說。以為終南山興雲。即必有雨。若晴霽。雖密雲佗至。竟不沾霈。況茲山北面闕庭。日當顧矚。修其望祀。寵數宜及。今聞都無祀宇。岩谷湫卻在命祀。終南山未備禮秩。湫為山屬。舍大從細。深所謂闕於興雲致雨之祀也。宜令中書門下。且差官設奠。宣告致禮。便令擇立廟處所。回日以聞。然後命有司。實時建立。至八月。敕終南山宜封為廣惠公。

三年。太常禮院奏。準去年十月六日敕。終南山封廣惠公。冊命訖。宜準四鎮例。以本府都督敕使充獻官者。今合每年一祭。仍請以季夏土王日祭之。應緣祭事。並令本州府備具。祀文。所司祭前五日送京兆府。

乾寧五年十月一日。敕封少華山為佑順侯。

天佑二年六月十六日。封洞庭湖君為利涉侯。青草湖君為安流侯。

議釋教上

武德七年七月十四日。太史令傅奕上疏。請去釋教。高祖付群官詳議。太僕卿張道源。稱奕奏合理。尚書右僕射蕭瑀。與之爭論曰。佛。聖人也。奕為此議。非聖人無法。請置嚴刑。奕曰。禮本事親。終於奉上。而佛踰城出家。逃背其父。以匹夫而抗天子。以繼體而悖所親。蕭瑀非出空桑。乃遵無父之教。瑀不能答。合掌雲。地獄所設。正為是人。太宗嘗臨朝謂奕曰。佛道元妙。聖跡可師。卿獨不悟何也。奕對曰。佛是胡中桀黠。欺誑夷俗。遵尚其道。皆是邪僻小人。模寫莊老元言。文飾妖幻之教耳。於百姓無補。於國家有害。上然之。至九年二月二十二日。以沙門道士。虧違教跡。留京師寺三所。觀三所。選耆老高行以實之。余皆罷廢。至六月四日敕文。其僧尼道士女冠。宜依舊定。

貞觀八年。上謂長孫無忌曰。在外百姓。大似信佛。上封事欲令我每日將十個大德。共達官同入。令我禮拜。觀此乃是道人教上其事。侍中魏徵對曰。佛道法本貴清淨。以遏浮競。昔釋道安如此名德。符永固與之同輿。權翼以為不可。釋惠琳非無才俊。宋文帝引之升殿。顏延之雲。三台之位。豈可使刑餘之人居之。今陛下縱慾崇信佛教。亦不須道人日到參議。

顯慶二年詔曰。釋典沖虛。有無兼謝。正覺凝寂。彼我俱忘。豈自遵崇。然後為法。聖人之心。主於慈孝。父子君臣之際。長幼仁義之序。與夫周孔之教。異轍同歸。?禮悖德。朕所不取。僧尼之徒。自雲離俗。先自尊高。父母之親。人倫以極。整容端坐。受其禮拜。自余尊屬。莫不皆然。有傷教名。實斁彝典。自今已後。僧尼不得受父母及尊者禮拜。所司明為法制。即宜禁斷。

開元二年閏二月十三日敕。自今已後。道士女冠僧尼等。並令拜父母。至於喪祀輕重。及尊屬禮數。一準常儀。庶能正此頹弊。用明典則。

開元二年正月。中書令姚崇奏言。自神龍已來。公主及外戚。皆奏請度人。亦出私財造寺者。每一出敕。則因為奸濫。富戶強丁。皆經營避役。遠近充滿。損污精藍。且佛不在外。近求於心。但發心慈悲。行事利益。使蒼生安樂。即是佛身。何用妄度奸人。令壞正法。上乃令有司精加銓擇。天下僧尼偽濫還俗者。三萬餘人。

大曆十三年四月。劍南東川觀察使李叔明奏請澄汰佛道二教。下尚書省集議。都官員外郎彭偃獻議曰。王者之政。變人心為上。因人心次之。不變不因。循常守故者為下。故非有獨見之明。不能行非常之事。今陛下以維新之政。為萬代法。若不革舊風。令歸正道者。非也。當今道士。有名無實。時俗鮮重。亂政猶輕。惟有僧尼。頗為穢雜。自西方之教。被於中國。去聖日遠。空門不行五濁。比邱但行?法。爰自後漢。至於陳隋。僧之教滅。其亦數四。或至坑殺。殆無遺余。前代帝王。豈惡僧道之善。如此之深耶。蓋其亂人。亦已甚矣。且佛之立教。清淨無為。若以色見。即是邪法。開示悟入。惟有一門。所以三乘之人。比之外道。況今出家者。皆是無識下劣之流。縱其戒行高潔。在於王者。已無用矣。今叔明之心甚善。然臣恐其奸吏詆欺。而去者未必非。留者不必是。無益於國。不能息奸。既不變人心。亦不因人心。強制力持。難致遠耳。臣聞天生蒸民。必將有職。遊行浮食。王制所禁。故有才者受爵祿。不肖者出租稅。此古之常道也。今天下僧道。不耕而食。不織而衣。廣作危言險語。以惑愚者。一僧衣食。歲計約三萬有餘。五丁所出。不能致此。舉一僧以計天下。其費可知。陛下日旰憂勤。將去人害。此而不救。奚其為政。臣伏請僧道未滿五十者。每年輸絹四匹。尼及女道士未滿五十者。輸絹二匹。其雜色役。與百姓同。有才智者令入仕。請還俗為平人者聽。但令就役輸課。為僧何傷。臣竊料其所出。不下今之租賦三分之一。然則陛下之國富矣。蒼生之害除矣。其年過五十者。請皆免之。夫子曰。五十而知天命。列子曰。不斑白。不知道。人年五十歲。嗜欲已衰。縱不出家。心已近道況戒律檢其性情哉。臣以為此令既行。僧尼規避還俗者。固已大半。其年老精修者。必盡為人師。則道釋二教。益重明矣。上深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