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律疏議》故唐律疏議卷第二名例 凡一十一條



又問:依律:「共盜者,併贓論。」其有共受枉法之贓,合併贓科罪否?

答曰:「枉法」條中,無「併贓」之語,唯云:「官人受財,復以所受之財分求餘官,元受者併贓論,餘各依己分法。」其有共謀受者,不同元受之例,不合併贓得罪,各依己分為首從科之。

註:會降者,同免官法。

【疏】議曰:降既節級減罪,不合悉原,故降除名之科,聽從免官之法。假令降罪悉盡,亦依免官之例。即降後重斷,仍未奏畫,更逢赦降,猶合免所居之官。

其雜犯死罪,即在禁身死,若免死別配及背死逃亡者,並除名;皆謂本犯合死而獄成者。

【疏】議曰:「其雜犯死罪」,謂非上文十惡、故殺人、反逆緣坐、監守內姦、盜、略人、受財枉法中死罪者。即在禁身死者,謂犯罪合死,〔二九〕在禁身亡。若免死別配者,〔三0〕謂本犯死罪,〔三一〕蒙恩別配流、徒之類。「及背死逃亡者」,謂身犯死罪,背禁逃亡者。此等四色,所犯獄成,並從除名之律,故注云「皆謂本犯合死而獄成者」。背死逃亡者,即斷死除名,依法奏畫,不待身至。其下文「犯流徒獄成逃走」,亦準此。

會降者,聽從當、贖法。

【疏】議曰:雜犯死罪以下,未奏畫逢降,有官者聽官當,有蔭者依贖法。本法不得蔭贖者,亦不在贖限。其會赦者,依令解見任職事。

問曰:文云:〔三二〕「十惡、故殺人、反逆緣坐,會赦猶除名。雜犯死罪等,會降從當贖法。」若有別蒙敕放及會慮減罪,得同赦、降以否?

答曰:若使普覃惠澤,非涉殊私,雨露平分,自依恆典。〔三三〕如有特奉鴻恩,總蒙原放,非常之斷,人主專之,爵命並合如初,不同赦、降之限。其有會慮減罪,計與會降不殊,當免之科,須同降法;慮若全免,還從特放之例。

又問:加役流以下五流,犯者除名、配流如法。未知會赦及降,若為處分?

答曰:會赦猶流,常赦所不免,雖會赦、降,仍依前除名、配流。其不孝流、反逆緣坐流,雖會赦,亦除名。子孫犯過失流,會赦,免罪;會降,有官者聽依當、贖法。其加役流,犯非一色,入十惡者,雖會赦、降,仍合除名;〔三四〕稱「以枉法論」、「監守內以盜論」者,會赦免所居官,會降同免官之法;〔三五〕自餘雜犯,會赦從原,會降依當、贖法。凡斷罪之法,應例減者,先減後斷。其五流先不合減者,雖會降後,亦不合減科。〔三六〕

校勘記

〔一〕 八議人犯死罪者 「死」原脫,據至正本、文化本、岱本、宋刑統及舊唐書刑法志、冊府元龜六一二補。按:本條律文即作「諸八議者,犯死罪」。

〔二〕 依令都堂集議 文化本「都堂」作「都座」,唐六典刑部郎中員外郎條亦作「都座」。

〔三〕 尊卑降殺也 「也」原脫,據至正本、文化本、岱本、宋刑統補。

〔四〕 情軫向隅 「軫」原訛「輸」,據至正本、文化本、岱本、宋刑統改。

〔五〕 其於期親尊長及外祖父母 各本「於」原脫,文不可解。按:本條律云:「其於期以上尊長及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犯過失殺傷,應徒」,今據補。

〔六〕 文雲 「文」原訛「又」,據文化本改。按:「雲」下轉述者,即本條律文。

〔七〕 凡婦人從其夫之爵位 各本「位」作「命」。宋刑統作「位」,與禮記雜記合,今從之。

〔八〕 注云 「注」原訛「故」,據至正本、文化本、岱本、宋刑統改。按:禮記雜記:「凡婦人,從其夫之爵位。」鄭玄註:「婦人無專制,生禮死事,以夫為尊卑。」

〔九〕 故云並從官蔭之法 「並」原脫,據至正本、文化本、岱本補。按:本條律文即作「並從官蔭之法」。

〔一0〕方便不吐實情 「吐」原脫,據至正本、文化本、岱本、宋刑統補。

〔一一〕即依以官當徒之法 按:敦煌寫本河字十七號(背面)律疏卷第二名例殘卷(以下簡稱河字十七號)作「即依官當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