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律疏議》故唐律疏議卷第二名例 凡一十一條



〔一二〕用官不盡一年聽敘降先品一等若用官盡者三載聽敘降先品二等 按:敦煌寫本河字十七號無此二十七字。河字十七號卷末有「開元廿五年六月廿七日上」及刊定官李林甫等姓名,據舊唐書刑法志:開元二十二年李林甫等受詔「共加刪緝舊格式律令及敕」,於「二十五年九月奏上」,其中包括「律疏三十卷」;則河字十七號當即此開元二十五年律疏之寫本,而此二十七字則可能為李林甫等所刪削者。王仁俊敦煌石室真蹟錄巳跋云:「以官當徒條刪去二十七字,確有命意,當非脫漏。」是也。

〔一三〕若犯罪未至官當 按:敦煌寫本河字十七號作「若本罪不至官當」。

〔一四〕次以何官當 按:敦煌寫本河字十七號作「次用何官當」。

〔一五〕不得復用四品職事當之 「用」原訛「從」,據敦煌寫本河字十七號改。

〔一六〕以本階從五品官當徒二年 按:敦煌寫本河字十七號無「官」字。

〔一七〕亦用本品官當徒一年 按:敦煌寫本河字十七號無「官」字。

〔一八〕五品所守別無告身 按:敦煌寫本河字十七號作「所守無別告身」。

〔一九〕犯罪以流內官當及贖徒年者 「徒」下原衍「一」字,據敦煌寫本河字十七號、律附音義刪。按:本條疏文雲「或犯徒用官不盡而贖一年徒以上者」,亦可證止作「贖徒一年者」非。

〔二0〕或犯徒用官不盡 「盡」下原衍「者」字,據至正本、文化本、岱本、宋刑統刪。

〔二一〕徒以上者各解流外任 按:自此九字至「理務弘通告身」原為一頁,其版刻字體異於他頁,格式亦不相同,疑為他本補配者。

〔二二〕反逆緣坐本應緣坐老疾免者亦同 「緣坐」下小注原脫,據至正本、文化本、岱本、律附音義補。

〔二三〕奴婢部曲非 原誤作「部曲奴婢者非」,據敦煌寫本河字十七號刪乙。按:本書卷十七賊盜律「殺一家非死罪三人」條律注即作「奴婢、部曲非」。

〔二四〕謂緣謀反及大逆人得流罪以上者 「及」原脫,據敦煌寫本河字十七號、至正本、文化本、岱本、宋刑統補。

〔二五〕子孫後犯反逆 「反」原訛「惡」,據敦煌寫本河字十七號、至正本、文化本、岱本、宋刑統改。

〔二六〕理務弘通 「弘」原避宋諱改作「疏」,下並增注語「犯宣祖上一字廟諱改為疏」,據敦煌寫本河字十七號、至正本、文化本、岱本刪改。

〔二七〕亦不得以為蔭 按:敦煌寫本河字十七號作「不合為蔭」。

〔二八〕雖未經奏者 按:敦煌寫本河字十七號無「者」字。

〔二九〕犯罪合死 按:敦煌寫本河字十七號作「犯法合死」。

〔三0〕若免死別配者 「若」原作「其」,據至正本、岱本、宋刑統改。按:本條律文即作「若免死別配者」。

〔三一〕謂本犯死罪 「罪」原脫,據敦煌寫本河字十七號、至正本、文化本、岱本、宋刑統補。

〔三二〕文雲 「文」上原有「上」字,據敦煌寫本河字十七號刪。按:「文雲」下所引即本條律文。

〔三三〕自依恆典 「自依」原誤作小字並列,據敦煌寫本河字十七號、至正本、文化本、岱本、宋刑統改正。「恆」原作「常」,據敦煌寫本河字十七號改。按:王仁俊敦煌石室真蹟錄巳跋云:「今作常典,乃宋刊避真宗諱改。」

〔三四〕仍合除名 按:敦煌寫本河字十七號無「合」字。

〔三五〕會降同免官之法 按:敦煌寫本河字十七號無「之」字。

〔三六〕亦不合減科 按:敦煌寫本河字十七號無「合」字。